2024-06-0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佛洛姆《To have or to be》:從擁有模式到存在模式

最近聽podcast股癌聽到謝孟恭分享他帶著兒子去百貨公司的兒童區的故事,他告訴兒子今天可以挑兩樣玩具帶回家,然而兒子對免費的遊樂設施更有興趣,就單純快樂玩,不太在乎可以買玩具這件事。兒子的反應讓謝孟恭有點意外,他也喜歡兒子這樣,這故事讓我想到了佛洛姆的擁有與存在

raw-image



佛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影響)導致人們對佔有和控制的迷戀而逃避了存在。

他在1976年出版的《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提出了兩種生活模式:擁有模式(to have)與存在模式(to be)。



我相當同意佛洛姆的觀點,現代社會確實:

  1. 讓人更容易選擇「擁有模式」
  2. 「擁有模式」讓人走向無止境的忙碌、不滿、與衝突
  3. 「擁有模式」讓人活的空虛,不自覺地走在虛無主義

而且在2024年的今天表現得更為明顯。

擁有模式|to have

擁有模式是一種基於擁有和控制物質財產的生活方式。這種模式的核心是「我有什麼」,在這種模式下的人們藉由佔有資產或無形的事物(如:賺錢、升官、結婚、生子)來確立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而花較少注意力在內在的自我實現、愛和創造性的活動。這種模式會帶來忙碌、安全感但無法迎來深刻有意義的體驗

存在模式|to be

這種模式關注的是「我如何成為自己」而不是「我擁有什麼」。於存在模式中,人們尋求的是當下的體驗、創造性的表達、和真實的自我。也會包含較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懷疑,存在模式會讓人害怕、也讓人勇敢。


比較擁有與存在模式

雖然上述介紹明顯偏袒存在模式,但身為現代人我也很能夠體會:

擁有方便又放心

如同像佛洛姆另一本著作《逃避自由》指出的,活出自我這樣主動、自由的行為也伴隨著責任與壓力。而當代社會給予了「擁有模式的人」各種明確、看起來也很正確的目標去追尋,多讀書、多升官、多賺錢、多出國、多吃美食拍美照...世上有數不清的美好事物等著你去擁有,而且一旦踏上這條路後,就算遇到存在危機,也能夠看著照片告訴自己過得不錯、每年都完成了好多事情、擁有了地位、擁有了美感,肯定算是成功又充實。

存在模式活起來吃力不討好

相對於擁有模式,存在模式要花更多力氣對自己提問、自我懷疑、抉擇、勇敢做自己,而且許多精彩、有意義的經驗難以具體、明確的累積。

以職涯選擇為例
  • 擁有模式能夠給出相當明確的指引,就是更多、更好、更累積,人生就是努力、然後擁有更多、然後快樂、再繼續,一點毛病都沒有。
  • 存在模式意味著你要不斷對目前的工作與職涯自省、探問各種人生意義或工作價值這種大問題、勇敢地做出改變、放棄去擁有或已累積的。也因為缺乏累積,在這條活出自己的路上得依靠自我支持。


自我支持:社群媒體的讓現代人淡化的能力

自我支持 vs. 從環境或他人尋得支持。

現在社群媒體的普及使得人們越來越習慣從環境中獲得支持和認可。每當我們發布一條貼文、分享一張照片、或表達一個觀點,我們都在期待來自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回饋或讚。這種方便又即時的回饋強化了我們向環境尋求認可的依賴,減少個體練習自我支持的機會。

隨之而來的,這種依賴外在支持的行為模式、同時也讓我們忽略了內在的需求和價值觀、難以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成長。這也使我們難以習慣存在模式,畢竟手機總是如此方便、滑開就是環境支持、就能進入另一個世界。


小結

  • To have or to be:Erich Fromm提出了「擁有模式」與「存在模式」,「存在模式」提倡真正的自我實現與尋找生命的深層意義,鼓勵人們從物質的捆綁中解放出來、也可避免人們走向虛無主義
  • 資本主義下的默認模式:在今日資本主義社會,「擁有模式」成了大多數人更偏愛的、默認的選擇,這導致了對物質的追求及因此引發的內心空虛。Fromm出書時就有這個問題,現在問題更嚴重了。


不過存在模式也沒有那麼困難或抽象,之後會再寫一篇關於日常用詞用語的擁有和存在模式,可以從改變用字增加存在的程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