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強而有力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模式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問題,這讓我很有共鳴,這種幫我將心中感受到的不對勁講清楚的感覺非常舒坦。
本文簡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舉例也有個人感受,也指出了我認為今天的異化更嚴重與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地方。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人們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認識自己:
在理想的社會主義中,人們可以在勞動過程中充分自我表達和實現,藉此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發展自身的價值觀。然而,在資本主義中的勞動是扭曲的,人們在這扭曲的勞動中認識了扭曲的自我,形成錯誤的自我概念。這種扭曲的自我認識與人的本質有極大差異,導致資本主義中的人被嚴重異化、遠離了人的本質。
勞動過程:在社會主義中,鞋匠可以在製作鞋子的過程中感受到對自然(如皮革、木頭等)的掌控與影響力;也能夠在勞動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展現並精進自己的技術。透過這種自主且有彈性的勞動過程,鞋匠增進了對自己的理解。
勞動成果:鞋子製成後,鞋匠可以具體感受到自身的影響力、成就感及對社會的貢獻,進一步加深對自己的理解。
勞動關係:獨自製鞋時,鞋匠感受到自身的獨立與自由;在與他人買原料、賣鞋平等互動中,也建立了自己與群體關係的認知。
勞動過程:工人在流水線上的動作單一且重複,每個環節都有標準作業規範,主管不允許任何人添加自己想法,甚至連休息時間都有規定。在流水線上個人與他人沒有差別,只是一個勞力單位。
勞動成果:流水線的分工精細,負責切鞋底的人只看到一片原料與切好的鞋底,切好的鞋底只是下一道工序的半成品,這些半成品既不屬於工人、也無法讓工人感受到自身的勞動對社會造成了任何貢獻,對他們而言,這只是賣力換取工資,工資就是唯一的勞動成果。
勞動關係:在流水線上,權力結構明確,工人照指令做事,感受到被管理、被監視、被操控的壓抑與壓力。這種扭曲的關係使人誤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模式,甚至接受了這樣的關係,延伸應用在生活與人際交往中。
如上述正、反例的對比,現代人同樣在勞動中自我認識。
但在扭曲的勞動中,所能認識的也僅有扭曲的自我。
勞動異化:人在扭曲的勞動中認識了扭曲的自我,而這樣的自我又持續在扭曲的工作中更進一步的扭曲下去,資本主義中的人最終與人的本質越來越遠、越來越疏離。
當人被勞動異化後,會把自己視為單純的勞動力,以為上班的本質就是販售自己的工作時間,認為自己就是每天把8個小時賣給公司,合理化這個扭曲的現況、忽略自己身而為人應有的特質和需求。
更具體的例子:抱持著這般自我認知的人會覺得在公司大便很賺。
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會計事務所,工作內容是記帳(bookkeeping),非常典型的單一、重複的工作、那時候真的是讓我開始懷疑人生、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意義。
當時的我還不認識異化,只是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很沒有意義、很煩躁、上班的時候超。級。無。聊,有一種很壓抑、很壓抑的感覺,後來甚至有種難以言說的危機感,這份工作最後只做了五個月就裸辭了。現在想想當時的我可能是內心有股力量在對抗勞動異化對我的影響、要我建立的自我認知,是潛意識在警告我必須抵抗、必須離開。
但我沒有認為所有從事記帳工作的人都是屈服於勞動異化的人,即使是相同的工作內容,每個人因為各自的背景、認知、價值觀都會有不同的詮釋。當時事務所的同事也有些人工作時看起來是處於超棒的「心流」狀態中、也有從工作獲得成就感。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也讓我想到高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指出:人除了會表演給其他人觀看,自己同時也是自身演出的觀眾,表演者會試著相信他所呈現出的樣貌(無論真實或虛假),如此衍生的可能效果是壓抑(repression)、解離(dissociation)、自我解離(self-distantiation)。
人還是會在工作中感受到不對勁,試著改變、對抗、或逃離。雖然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狀態下,人從A公司逃到狀況較好的B公司,縱使有讓人覺得更自由、更充實,這充其量也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欺騙,人實際上還是在扭曲的勞動中成為的扭曲的人。」對此我反而認為「異化或扭曲」不是如此全有全無的,只要人能夠在對抗的過程中降低異化或扭曲的程度,縱使沒有實現最理想、最純粹的勞動也不需要否定一切或為此革命。
因為資訊和企業的發展,現代人感受到了更嚴重的無意義感、渺小感。
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
我想要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
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們虛構的
爛泥-草東沒有派對
此外,韓炳哲《倦怠社會》(The Burnout Society)書中更指出現代社會在資訊技術的發展下,社會已經從馬克思說的上下層社會以「服從」為核心的規訓社會(Disciplinary society)轉變為一個以「成就」為核心的積極社會、功績主義社會(Meritocratic society),人除了被強者剝削,還開始了自我剝削,這種自我剝削比外部壓迫更具破壞性、更扭曲、更讓人痛苦。
在資本主義興起前,人們勞動、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自身的需求,貨幣在整個人類活動中的角色僅是交易媒介、以物易物的替代工具而已。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成了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信徒,信仰金錢、崇拜財富,人的活動不再為了自身的價值,人只想賺取更多工資、追求更多財富。
具體來說金錢從「交易媒介」轉變為「主體」的例子可以用企業來理解,人一開始為了讓錢賺錢而成立了企業,企業雖然看起來可以兼具多種目的或社會責任,但最普遍的企業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為股東(錢)負責,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實質上就是個由金錢成立、以賺錢為核心的法人,然後企業為了賺錢僱用成千上萬名也同樣為了賺取工資而來的勞工,金錢就此取代了人的位置,成為了主體。
錢一開始只是為了方便人完成交易的手段
但在資本主義中,人只想著賺錢、存錢、再賺錢、再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