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To have or to be》:語言中的存在與擁有 ft.完形 Gestalt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舉例來說

  • 感覺今天中午很適合吃麥當勞。
  • 你們覺得今天午餐吃麥當勞怎麼樣?
  • 我們中午吃麥當勞如何?

這三句意思相同的話,表現出各自的生活風格,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或朋友的說話習慣比較像哪一種,又或是:

  • 我有失眠的問題。
  • 我失眠。

不同的用字遣詞,反映人們在生活中傾向的是「存在模式」還是「擁有模式」(詳上篇洛姆佛洛姆《To have or to be》:從擁有模式到存在模式 )。

  • 這道菜不是我喜歡的那種
  • 我覺得這道菜還好
  • 我不喜歡這道菜
  • 這邊幫你做個結帳的動作
  • 這邊幫你結帳

佛洛姆認為,擁有模式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名詞化的語言,而存在模式的人則更喜歡使用動詞來表達過程和內在的感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兩種模式的語言使用隨處可見。

  •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
  • 這部電影讓我感到很無聊。
  • I have an idea…
  • I think…

從詩歌中看擁有模式與存在模式

書中引用了Alfred Tennyson、松尾芭蕉、歌德的詩來分別代表擁有模式、存在模式、與介於兩種模式之間。

詩意的擁有模式、存在模式

詩意的擁有模式、存在模式

擁有模式:Tennyson

raw-image

牆縫中的花朵,我將你拔起
我把你握在手中,根和一切,
小花啊——但如果我能理解
你的本質,根和一切,以及所有的一切,
我就會明白神與人是什麼。

詩中,詩人將花連根拔起,試圖通過擁有花來理解其本質,甚至理解神和人的本質。這表達了一種對控制和佔有的渴望,認為透過物質的擁有可以進一步獲得知識和理解。佛洛姆指出「這種模式忽視了真正的存在和內在的體驗,反而強調外在的擁有和控制」。


存在模式:松尾芭蕉

raw-image


當我仔細觀察時
我看到薺菜花在籬笆旁盛開!


詩人僅僅觀察花的存在,沒有採摘或控制的行為。這反映了對當下經驗和自然美的欣賞,是一種純粹的存在,展現了存在模式是對生命和世界的直接體驗,而不是藉由佔有來理解或控制。


擁有與存在模式:歌德

raw-image

我獨自在森林中漫步, 什麼也不找,

那是我的心境。

在陰影中

我看到一朵小花站立,

明亮如星星,

如美麗的眼睛。

我想摘下它,

但它甜甜地說:

我是為了凋零 才必須被折斷嗎?

我連根將它整個鏟起,

將它帶到漂亮房子旁的花園。

然後我再次將它種下

在一個安靜的地方;

現在它一直在蔓延並開花。


佛洛姆藉最後這首詩指出:即使在試圖擁有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尊重和保持存在,達到一種平衡。

這三首詩除了更清晰地表達出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也是語言展現其生活模式的例子,某種程度上,詩也同樣展現了作者的生活模式。


逃避存在的語言 與 消融力量的語言

上述讓我想到完形治療會透過分析語言,幫助個案發現和改變他們的語言模式,從而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像是逃避接觸的人會更愛使用“it”,「它」說(it said),來減輕自己與事情的關聯或責任,反之,使用「我」則會讓當事人有更多接觸,以下的例子應該可以表達出那種距離感的差別。

  • I find it difficult to make friends.
  • It’s hard for me to make friends.
  • Making friends is difficult for me.
  • 交朋友是困難的
  • 我很難交到朋友

就我自己的觀察,現在有個更加明顯的趨勢是有些人超愛使用這類「消融力量的語言」:可能、大概、應該、我猜;或是當「不想、沒有意願」的時候使用「我不能」來替代。當然,這些用詞都只是傾向、或一種比例,不是絕對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些模式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在完形治療中被識別和轉變。

對話:完形治療對語言的處理

語言細節

  1. 逃避責任的語言
    當我們說「他讓我很生氣」時,我們把自己的情感反應歸因於他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語言使我們無法真正面對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改變為「我感到很生氣,因為……」能夠幫助我們承擔情感責任、促進自我覺察。
    • 消融語言:他讓我覺得很生氣。
    • 完形治療的語言:我感到很生氣,我認為他說的話是不尊重人的。
  2. 內在分裂的語言
    使用「應該」這樣的詞語表達內在的分裂和衝突,這反映了內在的強迫和抗拒。改變語言為「我選擇……」能夠統一內在的不同部分,促進整體性和自我統一性。
    • 消融語言:我應該去健身房,但我總是很懶。
    • 完形治療的語言:我選擇不去健身房,因為我現在更想放鬆。
  3. 模糊自我表達
    使用「你知道」或「人們」這樣的語言模糊了個人的經驗和責任,使得情感表達不夠真實。改變為「我感到……」能夠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增強自我統一性。
    • 消融語言:你知道,當人們被忽視時,他們會覺得很糟糕。
    • 完形治療的語言:當我被忽視時,我感到很糟糕。

心理機制

  1. 責任轉移
    逃避責任的語言使個體將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歸因於外部因素,這種責任轉移能夠暫時減輕內在的壓力,但長期來看會削弱個體的自我覺察和成長。
  2. 內在分裂
    內在分裂的語言反映了個體內部的矛盾和衝突,這種分裂可讓當事人暫時不正面處理衝突,但也使得他內心的難以平衡、整合。
  3. 自我模糊
    模糊自我表達的語言使迴避或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同樣有某種逃避責任、甚至逃避存在的效果,這種模糊使得個體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缺乏真實性和連接。

範例:完形治療對語言的處理

原始語句:

「你知道,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他讓我很生氣。我應該對他友好一點,但我真的不喜歡他。」

上述語句看起來很日常、很自然,但細究後有不少線索可以核對、開展:

  • 逃避責任:「當你說‘他讓我很生氣’,你似乎把你的情感反應歸因於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嘗試轉變這種表達方式嗎?你可以說‘我感到很生氣,因為……’嗎?」
    >>轉變後:「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他的評論讓我覺得不被尊重。」
  • 內在分裂:「你提到‘應該’對他友好,但你又‘真的不喜歡他’。這裡面似乎有兩個矛盾的部分。你能更具體地描述一下這兩部分的感受嗎?」
    >>轉變後:「一方面,我希望能和同事保持友好關係,因為這對工作的協作很重要。另一方面,我覺得他的行為非常不尊重人,這讓我很難喜歡他。」
  • 模糊自我表達:「你剛才提到‘我們真的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這裡的‘我們’指的是誰?你能用‘我’來表達這段經驗嗎?」
    >>轉變後:「我覺得自己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特別是當涉及到情感和個人尊重時。」


統整後的語句:

「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他的評論讓我覺得不被尊重。一方面,我希望能和同事保持友好關係,因為這對工作的協作很重要。另一方面,我覺得他的行為非常不尊重人,這讓我很難喜歡他。我覺得自己很難處理這些衝突,特別是當涉及到情緒和個人尊重時。」

當然這只是為了說明而虛構的例子(請見諒😅),但仔細觀察你一定也會發現那些更活出自我、更對自己真誠的人會比較常使用存在模式、或更有力量的語言。

小結

  • 佛洛姆主張存在模式與擁有模式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風格
  • 我認為現在的人也是如此,許多人還多了一個傾向:使用會消融力量的語言
  • 關注自己的語言風格、自我對話時的用詞,有助於自我覺察,也是改變模式的一個小切入點,像是完形治療那樣。


用AI畫圖很好玩

用AI畫圖很好玩


6會員
11內容數
哲學、心理、諮商、社會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存在型生活模式和儀式感之間的聯繫,並從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角度討論了儀式感的多重功能。同時,文章也闡述了存在型生活模式與工具型生活模式的對立以及異化的影響。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們百讀不厭的不朽經典,在於其橫跨時間與地域的普遍性,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它是需要培養的一種生活實踐能力。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生而為人,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渴望被愛,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給予愛、接受愛。祝福我們都能在愛中找到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能夠去愛」。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存在型生活模式和儀式感之間的聯繫,並從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角度討論了儀式感的多重功能。同時,文章也闡述了存在型生活模式與工具型生活模式的對立以及異化的影響。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們百讀不厭的不朽經典,在於其橫跨時間與地域的普遍性,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它是需要培養的一種生活實踐能力。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生而為人,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渴望被愛,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給予愛、接受愛。祝福我們都能在愛中找到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能夠去愛」。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