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故宮在乎世界嗎?--故宮建院百年省思:出國比賽篇

有一招,可以同時解決故宮「國際化」、「本土化」、「去中化」等等互相衝突的矛盾。那就是......


去日本開分院!


早期只有古根漢這種私人美術館出口,這些年來連老牌的國家博物館,如羅浮宮、龐畢度中心都到海外插旗。北京故宮到香港有其內外政經政策的需要,但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再擴點。藏品特色與北京各擅勝場的台北故宮海外設點,既少了潛在勁敵,也符合國際博物館全球化擴張的潮流。

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院


故宮去日本開分院的好處,一是不必像中小企業寄樣品那樣零零星星選品出口--光是明年翠玉白菜就要去捷克,還要挑幾十件藏品去台灣人當副館長的法國Musée du Quai Branly做一個「龍」展--減少文物過分曝光與運輸的風險;二是藉機進行國際博物館營運深度學習與人才培訓;三是至少避免一些營運受到此間黨派政治的干擾;四、最重要的:叫好叫座可期。光看2019年故宮出借顏真卿祭侄稿到東京國立博物館,短短38天就吸引19萬9千人次觀賞,其中5萬還是陸客!以兩岸民眾對日本觀光置產遊學的熱中,尤其此間高喊「去中化」最力的族群的親日情愫,故宮去日本設分院,一定皆大歡喜。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展排隊實景


然而,好夢由來最易醒。現在的故宮連搞不搞玻璃頂都爭論不休,何況出國設點如此大事?幸好,台北故宮要出海,還有一個無遠弗屆的管道,那就是善用網際網路,接軌全球,甚至達成「及門服務」(Door-to-Door Access)


台北故宮的網際網路管理與社群經營的效能,最含蓄的評語,是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數位圖檔外洩事件這種低級的疏失,揭露了資安管理廢弛與人事任用的任性;而社群經營的問題,近年來我已指出多次,迄今毫無改善。最變本加厲的,是臉書、Instagram 、YouTube 小編幾乎完全放棄與三十歲以下島內漢語族群以外的民眾溝通:2020年我在財訊說當年九月最後一週,故宮臉書發文18篇裡,有兩則半有英文;今天?五月全月到現在所有故宮臉書、IG 沒有一則有外文,甚至連hashtag也如此。Youtube 的影片配外語字幕也如鳳毛麟角。看著看著,我恍然大悟:原來故宮只認同島內的文青與學童啊!



退而求其次,即使是運用現代科技與新世代對話,歐美美術館也早就不滿足於紙上談兵賣萌。舉凡線上VR 展廳幾乎是標配--這點北美館等國內當代美術館都行之有年了;而結合網紅、訓練館內的Tik Tokker拍短視頻來爭取流量是今日顯學,更別提像羅浮宮出借碧昂斯拍MV這種大手筆。連我們的近鄰日本在去年根津美術館展「五馬圖」時,都洽商旅行社安排套裝國際旅遊行程來台宣傳。我不知道明年的「故宮100+」是否參照他山之石,也規劃了超值的國際性線上下遊覽方案呢?




另一件我百思不解的:疫情前,故宮辦了不少國際研討會,也經常做線上直播。疫情之後迄今,大型國際研討似僅有「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差可數之,但到現在無論是會議實況乃至論文集都杳無蹤影。在國外的博物館研討會,除了少數日本舉辦的以外,我也很少看到故宮專家受邀發表論文或出席--連線上露面的也寥寥無幾。人才濟濟的台北故宮,孤芳自賞、安之若素、令人嘆服!


全球博物館早已進入戰國時代,光是最近10年,全球就新成立超過152家中大型私人美術館。搶客源不但是每一家博物館的日常,甚且是不少國家傾全力發展文化觀光的要項。而館際交流也決不限於借展與互訪--軟體與人才互通的潛移默化,小到展覽的多元化,大到文化藝術國際話語權的爭取,影響尤為深遠。故宮的國際戰略不可避免陷入太多內政外交的糾葛,無法從心所欲。但是上述諸端,都是可以反身而誠,操之在己的。我只想問問故宮:你真的在乎世界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