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AI至上主義,好嗎?

日前的台灣新聞,談到成大歷史系的大學申請入學分發「掛零」、不僅如此,政大名額使用率跌破7成,顯現社會人文學院科系對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來說,引不起任何興趣。

少子化,固然是台灣大學生申請入學缺額的原因之一,但從近期整個社會趨勢來看,科技業的收入優渥、台灣的AI元年、人工智慧的未來感,都會讓文史哲科系越來越式微,沒有人願意鑽研及深耕。

十多年前我就讀大學時,商學院的就讀人數還是能跟理工科伯仲之間,文學院則應該人數最少的學院。時至今日,文學院的人數越來越少,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台灣不久之後將成為利益至上,沒有人文、情感的國家 (或者現在早已經是)。


台灣的AI元年?

近日AI大廠紛紛來台灣宣傳,宣揚台灣的重要性,我不僅高興不起來,還認為危機將緊接在高潮之後。整個台灣如果一直專注在AI相關發展的產業,單一化的產業結構對台灣不一定是好事。

未來AI相關技術發展純熟,歐美也跟上學習、發展,台灣在這波浪潮之後,能維持多久的榮景?便宜的人工可以往東南亞找,先進的技術歐美本身能研發,到時候跟著這波順風車而賺翻的產業,將面臨一定的轉型危機。

台積電的強勢,或許能領先世界10、20年或30年,但台灣整體的產業發展,必須從這個更長遠的時間思考。如果不保留台灣自己的文化、宗教、藝術、多元化等特色,或許台灣未來就只能像當初被殖民一樣,被他人掌控而且配合別人做價值較低的產業、產品。


人文的重要性

如果台灣想要把國家的主體性鞏固好,國家的文化發展相當重要。

以國際法來說,國家的組成要素是國家、政府、人民、主權。
廣義來說,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宗教、領土、政權或歷史之社會群體。不管是哪一個定義,都脫離不了「人」在其中的重要性。

想像一下,你認識一個國家是怎麼開始認識的?肯定是從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地方建築、人民所講的語言來認識。
如果台灣人民全部換成北京腔的大陸人在台灣,那台灣頂多只能算是個自治區。
如果台灣人民全部換成講英文的美國人在台,那台灣頂多是美國的一個州。

台灣之所以被稱作台灣,是因為我們吃著滷肉飯、喝著珍奶、拜著宮廟、偶爾講著台語、擁有上千萬台機車、使用繁體字等原因。

滷肉飯、珍奶是我們台灣發展的特有小吃。
宮廟結合了中國的道教,加上佛教,佛、道融合是在地化的象徵。
從福建一帶傳過來的閩南語,時至今日的腔調已經按照北、中、南部有了不同的腔調,與原有中國一帶的念法大不相同。

但這些東西的存在感實在有點薄弱。我的意思是,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稱讚或者認同自己國家的東西,還有很多台灣人更是一輩子沒聽過台灣歌手唱的歌。
如果連自己家鄉的事物都不願意認同與接觸,我們跟外國人有什麼兩樣?


沒有文化,國家只能被稱作土地

如果台灣人一味崇尚資本主義,認為追求優渥的收入、美帥的服飾、炫砲的房車、大器的房型是人畢生所需,那麼幾十年之後,整個島上的人民的心靈都將空虛無比。

如果不試著從心認識台灣,認同台灣的事物,把台灣各式各樣的特色發揚光大,將這些特色打造成產品、故事,幾十年之後這些特色會逐漸被外國文化所侵蝕, 或可能也會因產業的特殊性、越來越少人保留著對台灣文化的記憶,而逐漸讓整個國家充斥著別人的東西。

雖然只是一小步,但也許台灣人可以從現在開始,慢慢喜歡起台灣的東西,
若喜歡跳八家將,就在下班後去參加練習
若喜歡台灣藍鵲,就去追尋台灣藍鵲的蹤跡
若喜歡拍電影,就到台灣街上取景。
若很喜歡吃水餃,就把全台灣各地的水餃吃遍。

在這些過程中,與不同地方的人群連結,然後留下一些故事。

更有能力的人,創作出台灣的歌曲,畫一些台灣景色的插畫、做出一道屬於台灣的特色小吃,再由其他喜歡的人幫你發揚光大。


或許因為是周末夜,讓我多愁善感了起來。

Pi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