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從唐代燕樂『林鐘商調』揭開隋唐燕樂原始以太簇為宮的真相

從唐代燕樂『林鐘商調』揭開隋唐燕樂原始以太簇為宮的真相


(今按:因本文內的圖表格式與本站不相容,故無法正常顯示,故請參看原書)

燕樂從北周由蘇祗婆透露故國龜茲的樂調內容,乃一如北周當日所行的『下徵調法』(以林鐘為宮的七聲正聲音階,簡譜如5,6,7,$1,2,3,#4)在使用,這個蘇祗婆在北周對鄭譯所說的樂調內容,是符合北周的『下徵調法』。


一些學者想到印度樂對龜茲有影響,於是想把印度樂調套用給蘇祗婆樂調。但於史書裡明文記載,龜茲的音樂調,變異多次,即便真正原始是受印度影響,也變異不同於印度原始樂調了,不少學者曠日廢時想拉扯印度樂調,講成是蘇祗婆樂調,無奈史料早已說到龜茲樂多已變異,故而其向東傳到中土時,又或本來或再變異成完全一如或是接受了北周的『下徵調法』。


而且已有學者有論文討論到印度樂調和蘇祗婆樂調完全無關的完整證據,吾人已有另文專論了。因而在印度樂調裡找燕樂調的學術錯誤,如日本林謙三或吾國已故的丘瓊蓀、夏野等不少研究者的結論,在史料證據下完全站不住脚,如果有找遍史料去讀了《北周書》裡講北周行『下徵調法』的史料,想來應該就不致生此誤了。惜哉。


而吾人又在本書〈燕樂調式的三變————從蘇祗婆五調式到四調式、及隋初的三調式〉一文裡,指出於隋文帝時,因其崇尚黃鐘為宮及黃鐘一均,於是雅樂、清樂皆從林鐘為宮改為黃鐘為宮。這些雅樂一聲命令,宮廷雅樂、清樂當然惟命是從,但民間俗樂的燕樂調,原以林鐘為宮,如果行黃鐘為宮,把樂調移住上完全四度,唱奏法皆改變,於民間不可行,故取雅樂所容許的黃鐘輔律的太簇為宮,即用下徵調法的下徵音階化來化解此一困局,故在隋文帝末期,燕樂又變為下徵音階,但以太簇為宮,形成一列2,3,#4,5,6,7,#1七聲的下徵音階,此時蘇祗婆五調式己亡了商調,亦轉不成徵調,而且樂調由下徵調法轉為下徵音階時,商調雖恢復,而角調失去了。吾人於該文裡所說的隋代燕樂以太簇為宮,於本文裡,說明如後。


吾人請看一下燕樂二十八調裡有所謂的林鐘商調。有林鐘商調是實,但沒有一位學者對林鐘商調產生疑問的,但隋唐燕樂演變的大解答就藏在這個節骨眼。


所有談燕樂的學者,對於唐代燕樂一定熟悉一個均調表,吾人列之於下:(角調空白不列,因係到了唐朝始以雅樂方式來外加於燕樂的混合燕雅樂的樂調,燕樂角調本已亡)



一般認為唐代燕樂至終的七均

宮調

商調

角調

羽調

太簇

正宮

大石調

 

般涉調

夾鐘

高宮

高大石調

 

高般涉調

仲呂

中呂宮

雙調

 

中呂調

林鐘

道調宮

小石調

 

正平調

南呂

南呂宮

歇指調,水調

 

高平調,南呂調

無射

仙呂宮

林鐘商

 

仙呂調

黃鐘

黃鐘宮

越調

 

黃鐘羽



吾人見上表,明白可以看出,為何唐代燕樂明明有一個林鐘商調,它為何是無射均的商調。其它像黃鐘宮就位於黃鐘均上。南呂宮也位於南呂均上,而仲呂宮也位於中呂均上。(按,中呂即是仲呂),……只有林鐘商如此怪異?


其實,它透露的正是,一般所認為,唐代燕樂自始至終皆行此七均,是錯誤的。從隋文帝起,至天寶十三年以法曲與胡部燕樂合奏之間的百多年,隋唐的燕樂並不是如上表的排列,而當時的林鐘商調就是位於太簇均上,但天寶十三年胡部與法曲合奏時,燕樂再進一步的法曲化,宮位改變,依照法曲的以無射為宮,也改成以無射為宮,七個均名全部移動,二十八調的俗調名位置全部改動(而名稱有變動或新增),才變成如上表。


把林鐘移回隋唐燕樂原始的太簇位置上,於是發現竟果爾,在隋唐燕樂原始是以太簇為宮的。請見下表內的隋唐燕樂原始均調表,此時原本林鐘商就在太簇均上,在太簇均上的意義,是隋唐燕樂來自蘇祗婆下徵調法的表徵。在蘇祗婆樂調上,其林鐘音即太簇,此一林鐘商調的調名係蘇祗婆樂調調式的解謎,也是蘇祗婆樂調的遺存。同時也透露出,在全部學者都認為唐代燕樂即記載在一手資料有《唐會要》的天寶十三年改調名,或唐中葉以後《樂府雜錄》裡記載,即是唐代燕樂調的大部。但其實不是的。在天寶十三年,次年即安史之亂起的衰唐的燕樂調,是眾人以為唐代燕樂的全部。但其實,盛唐百多年加上隋代後期在內的隋唐燕樂才不是這種面貎。其七均乃太簇2, 姑洗3, 蕤賓#4, 林鐘5, 南呂6, 應鐘7, 大呂#1。



而俗調名也不會是上表及下表內所列完全一致。因為像正宮、中呂宮、南呂宮、黃鐘宮等調名,是衰唐的燕樂的七均下的取名。隋唐燕樂原始七均另有其均如上舉,不可能取後世的均名來用。只是史料湮滅,無法明白了。而且隋唐的原始燕樂之初,也非二十八調皆有,而從日本文獻相互印證之下,天寶十三年時只有十三四調而已。



一般認為唐代燕樂至終的七均

宮調

商調

羽調

隋唐燕樂原始的七均

太簇2

正宮

大石調

般涉調

蕤賓#4

夾鐘b3

高宮

高大石調

高般涉調

林鐘5

仲呂4

中呂宮

雙調

中呂調

南呂6

林鐘5

道調宮

小石調

正平調

應鐘7

南呂6

南呂宮

歇指調,水調

高平調,南呂調

大呂#1

無射b7

仙呂宮

林鐘商

仙呂調

太簇2

黃鐘1

黃鐘宮

越調

黃鐘羽

姑洗3

 

按,為何天寶十三年以後下徵音階的以無射為宮,其實,大家都很熟悉的有關唐代燕樂『以夾鐘為律本』。何謂律本,原來,中國傳統都以五度相生律來生出所謂的雅樂律,或正聲律,把正聲音階的那個宮音,訂為『律本』,如果燕樂調是正聲音階,則律本的音即宮音。也就是說,所謂燕樂,即便是下徵音階,但下徵音階的生律,還是從黃鐘宮音起宮,行五度相生律,產生1,2,3,#4,5,6,7的正聲音階,下徵音階的律本還是正聲音階的那個宮音1。但下徵音階的宮在林鐘5,於是律本為夾鐘當黃鐘看,那麼,林鐘不就在無射了。唐代燕樂行下徵音階,故律本為夾鐘,而宮音為無射。而自無射為宮起一列下徵音階,每個音即是均位(按,又,唐代法曲也是以無射為宮的下徵音階,此它文再論),無射b7, 黃鐘1, 太簇2, 夾鐘b3, 仲呂4, 林鐘5, 南呂6。而原始的隋唐燕樂則是以太簇為宮,形成一列下徵音階,每個音即是均位:太簇2, 姑洗3, 蕤賓#4, 林鐘5, 南呂6, 應鐘7, 大呂#1。那個時候燕樂的律本,則是『以林鐘為律本』,此都是管樂調的特色,其音階即其均位。更印證燕樂調乃管樂調,並非琵琶調。



於是,吾人論證了唐代燕樂『林鐘商調』是蘇祗婆樂調的遺存調名及澄清了隋唐燕樂原始以太簇為宮的真相。燕樂的樂調,絶對不是南宋蔡元定那本《燕樂書》裡的猜謎的什麼四變為宮等等,而又被今人誤造出一個1,2,3,4,5,6,b7的史上不存在的燕樂音階或清商音階、俗樂音階之類的命名的音階以把唐宋燕樂調全講成用無中生有的1,2,3,4,5,6,b7。


燕樂調一入北周,和北周所行的下徵調法相同的音階,乃是以林鐘為宮的七聲正聲音階,有五調式,後來,失去了商調(日後也轉不成徵調),於隋代配合隋文帝黃鐘是從之下,轉變為下徵音階,以太簇為宮,一轉之下,角調失去了,商調又回來了。隋代的燕樂以太簇為宮,到了大唐盛世直到安史之亂盛唐成了衰唐之前,唐朝燕樂仍隋朝舊貫,以太簇為宮,並且替它安放了角調。唐玄宗好法曲,天寶十三年,命道調、法曲與胡部合奏,於是燕樂再一次華化,此次走向法曲化,依法曲的以無射為宮成為燕樂的宮,成了大多數人認知中的唐代燕樂調。


實際此燕樂調只使用在唐代後半的百多年衰世中,前面盛世百多年實施的燕樂制一如吾人以上舉史料所陳述。
(刘有恒:中国古代音乐史辨正(甲集)(201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