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半年182天,往前182步

在南勢阿美族部落從事苧麻與織相關的工藝已半年,一開始對於阿美族織的故事很模糊,身邊的阿美族同事是和其他族群或部落學習織布及苧麻種植,才知道因為有些部落鄰近市區,線材或布品取得方便,所以織布工藝漸漸走入黃昏,現在鮮少人會織布。

這半年時間,漸漸意識到為什麼要織?為什麼要種苧麻?為什麼要持續使用地織機?很多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好像漸漸看到曙光,所以想用這篇文,紀錄我這半年的看見,資訊可能不夠完整,但這也是推使我持續往前找到更多解答的動力。

2024/07/02

| 織記 |

鄭惠美女士於民國86年的論文發表—「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提及當時於南勢阿美族—薄薄社仍有兩名媽媽的織布機(sapoyau)保存良好,其整經與織布的原理與其他族群大致相同,不過部落早已用棉布裁製衣服,或向太魯閣族婦女預定布料,當時在該部落中已無人在織做。

但是鄰近的光復鄉(秀姑巒阿美)聽聞還有年輕人會織布,且在民國101年部落大學有影像紀錄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吳連妹及李美花兩位長老的苧麻種植及整經、織布說明(https://youtu.be/-pl6X5nIJ3c?feature=shared)。

現在的南勢阿美族後代們,開始醞釀找回當時的工藝,身體力行從苧麻工序、織布工具及田野探索等,試著讓當時的工藝從黃昏走向晨曦,而傳統服飾的演變經歷多年及不同國家的殖民,從顏色、線材或織紋等,都代表不同年代的祖先,我所任職的協會及協力合作的工坊正在進行七腳川阿美族的服飾重製(約於日治時期的族人穿著),回朔到的年份可能有限,但還是想踏著祖先的遺跡,試著拼補出當時的樣子,也在重製族服的路上,找到更多故事。

 

| 織之過程 |

此段落撰述織布過程最重要的兩個靈魂:「整經」及「織布」,由於織布過程在臺灣原住民族群幾乎相同,但我所任職的工坊裡有阿美族、泰雅族,及我的所屬族群-布農族,共三個族群的織女,發現在進行整經及織布仍有些微差異,故會先以布農族的整經及織布方式進行介紹(參考:阿嬤的織布箱),最後加入我的觀察另外兩個族群的心得做結論。

 

  • 設計 – 準備線材 – 整經 – 移至織布機上 – 織布 – 縫紉 

 

(一)整經

整經即是預先設計好織紋架構後,透過有組織的整線,才能開始織布。

1. 平織

布農族語是以「1支綜光棒」稱為平織,經緯線是一上一下交錯組合,使用4柱整經架完成。

2. 斜紋織

布農族語是以「2支綜光棒」稱為斜紋織,要分別抬起三個不同的經線梭口才會完成,使用5柱整經架完成。

但也有文獻指出可使用6柱整經出山型紋路,不過我未使用過6柱整經,未來會針對這部份去了解,希望知道更多織的技術。

每個族群整理綜光線的方式有點差異,根據光復鄉吳連妹長老(阿美族)影像紀錄之整經畫面為「面向綜光線」,掛綜光線方式是先將所需之綜光線量纏繞成球後,將綜光球放在面前,於整經時左右掛上。

布農族整經方式雖然也是面向綜光線進行繞線,但是會將綜光線球放在對面,整經時用「做陷阱(ma-ahu)」、「綁起來(malughaz)」兩個口訣將綜光線左右套入。

而泛文面族群整經位置則和阿美族及布農族不同,其族群整經時會在綜光線對側進行,同樣是有規律的將綜光線左右掛上。

另外,泛文面族群的斜紋織整經及織布,僅使用一根綜光棒進行,和布農族及阿美族使用兩根綜光棒的模式不一樣,未來會整理好相關文獻後再紀錄。


(二)織布

傳統織布機有分為「高機」及「水平背帶式織布機」兩種,而水平背帶式織布機因操作時需席地而坐,故又稱為「地機」。

臺灣原住民織布機是以水平式為主,各族織具都大同小異,阿美族、排灣族及葛瑪蘭族常見使用長方形木板並以腳抵住,以利拉直經線;布農族及泰雅族(泛紋面族群)常見使用木箱做控制水平移動。

 

在整經完後須將線材移至織布機上,首先要先將以下物品準備好,並依序放入整經台中,以利將線材拉出:

 

布夾(hacipa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夾起來)

綜光棒(us-lu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往前推)

分經棒(libuhu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包起來)

繫經棒(hailazu: 布農族語意思為 繞回去)

木箱(tuklu: 布農族語意思為 織布箱)

 

上述物品放置整經架上的位置上,接著可開始整理緯線,將緯線有規律地繞在梭子(nas-kusan: 布農族語意思待確認)上,再將打緯刀(cih-cih)腰帶(papavu)放在要織作的地墊周圍,這樣當整經的線材都下好後,則可以開始進行織布。


在開始織布時,須透過雙腳支撐織布箱使布面平整拉緊,接著將腰帶調整至約臀部上方位置,最後布夾與布箱呈現水平。常見織布長度約為200公分左右、幅寬50公分以內。

 

織布順序以平織為例:

—   第一步驟

開始織布時先將身體向前微傾,讓腳掌放鬆並提起綜光線(us-lun),找到第一個梭口後將打緯刀(cih-cih)放入後,再使腳掌往前支撐頂著織布箱(tuklu)、打緯刀(cih-cih)立起,後將緯線梭子(nas-kusan)放入,即完成第一個梭口。

—   第二步驟

接著同樣維持雙腳伸直,將綜光棒(us-lun)及分經棒(laibuhun)同時往前後拉,分經線(laibuhun)會清楚的浮在上線,明顯看出一個梭口,再將打緯刀(cih-cih)放入並立起後就可將緯線梭子(nas-kusan)穿縮至梭口中,即完成第二步驟。

接著以此類推,再回到第一步驟重複打緯線進入,使分經線(laibuhun)和綜光線(us-lun)交錯相織,最後織到經線無法再往下及無法在織時就可以結束。

以整經230公分為例(全長),扣掉起頭及無法在織的部分,約30-50公分,故可以織到180公分。

 

布農族、阿美族及泛文面族群織布的打緯順序大同小異,觀察三族群不同處為:

  1. 布農族及阿美族在提起綜光棒時,多為直接拉起,但泛文面族群會有將綜光提起後再將分經棒往下前推的動作。但我認為,不一定是族群不同而有的差異,這可能和自身織布習慣及學習織布經驗過程較有關。
  2. 泛文面族群不論是整平織或斜紋織,都只使用一根綜光棒,故在斜紋織的順序及打緯操作,就和使用兩根綜光棒的布農族及阿美族有很大不同。

 

因參考資料有限,此「織之筆記」為2024上半年來的觀察,未來也會在多方了解不同族群在織布的不同,期望建構更完整的筆記,也期待下半年在織路上和更多織友們相會及指教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