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182天,往前182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南勢阿美族部落從事苧麻與織相關的工藝已半年,一開始對於阿美族織的故事很模糊,身邊的阿美族同事是和其他族群或部落學習織布及苧麻種植,才知道因為有些部落鄰近市區,線材或布品取得方便,所以織布工藝漸漸走入黃昏,現在鮮少人會織布。

這半年時間,漸漸意識到為什麼要織?為什麼要種苧麻?為什麼要持續使用地織機?很多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好像漸漸看到曙光,所以想用這篇文,紀錄我這半年的看見,資訊可能不夠完整,但這也是推使我持續往前找到更多解答的動力。

2024/07/02

| 織記 |

鄭惠美女士於民國86年的論文發表—「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提及當時於南勢阿美族—薄薄社仍有兩名媽媽的織布機(sapoyau)保存良好,其整經與織布的原理與其他族群大致相同,不過部落早已用棉布裁製衣服,或向太魯閣族婦女預定布料,當時在該部落中已無人在織做。

但是鄰近的光復鄉(秀姑巒阿美)聽聞還有年輕人會織布,且在民國101年部落大學有影像紀錄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吳連妹及李美花兩位長老的苧麻種植及整經、織布說明(https://youtu.be/-pl6X5nIJ3c?feature=shared)。

現在的南勢阿美族後代們,開始醞釀找回當時的工藝,身體力行從苧麻工序、織布工具及田野探索等,試著讓當時的工藝從黃昏走向晨曦,而傳統服飾的演變經歷多年及不同國家的殖民,從顏色、線材或織紋等,都代表不同年代的祖先,我所任職的協會及協力合作的工坊正在進行七腳川阿美族的服飾重製(約於日治時期的族人穿著),回朔到的年份可能有限,但還是想踏著祖先的遺跡,試著拼補出當時的樣子,也在重製族服的路上,找到更多故事。

 

| 織之過程 |

此段落撰述織布過程最重要的兩個靈魂:「整經」及「織布」,由於織布過程在臺灣原住民族群幾乎相同,但我所任職的工坊裡有阿美族、泰雅族,及我的所屬族群-布農族,共三個族群的織女,發現在進行整經及織布仍有些微差異,故會先以布農族的整經及織布方式進行介紹(參考:阿嬤的織布箱),最後加入我的觀察另外兩個族群的心得做結論。

 

  • 設計 – 準備線材 – 整經 – 移至織布機上 – 織布 – 縫紉 

 

(一)整經

整經即是預先設計好織紋架構後,透過有組織的整線,才能開始織布。

1. 平織

布農族語是以「1支綜光棒」稱為平織,經緯線是一上一下交錯組合,使用4柱整經架完成。

2. 斜紋織

布農族語是以「2支綜光棒」稱為斜紋織,要分別抬起三個不同的經線梭口才會完成,使用5柱整經架完成。

但也有文獻指出可使用6柱整經出山型紋路,不過我未使用過6柱整經,未來會針對這部份去了解,希望知道更多織的技術。

每個族群整理綜光線的方式有點差異,根據光復鄉吳連妹長老(阿美族)影像紀錄之整經畫面為「面向綜光線」,掛綜光線方式是先將所需之綜光線量纏繞成球後,將綜光球放在面前,於整經時左右掛上。

布農族整經方式雖然也是面向綜光線進行繞線,但是會將綜光線球放在對面,整經時用「做陷阱(ma-ahu)」、「綁起來(malughaz)」兩個口訣將綜光線左右套入。

而泛文面族群整經位置則和阿美族及布農族不同,其族群整經時會在綜光線對側進行,同樣是有規律的將綜光線左右掛上。

另外,泛文面族群的斜紋織整經及織布,僅使用一根綜光棒進行,和布農族及阿美族使用兩根綜光棒的模式不一樣,未來會整理好相關文獻後再紀錄。


(二)織布

傳統織布機有分為「高機」及「水平背帶式織布機」兩種,而水平背帶式織布機因操作時需席地而坐,故又稱為「地機」。

臺灣原住民織布機是以水平式為主,各族織具都大同小異,阿美族、排灣族及葛瑪蘭族常見使用長方形木板並以腳抵住,以利拉直經線;布農族及泰雅族(泛紋面族群)常見使用木箱做控制水平移動。

 

在整經完後須將線材移至織布機上,首先要先將以下物品準備好,並依序放入整經台中,以利將線材拉出:

 

布夾(hacipa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夾起來)

綜光棒(us-lu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往前推)

分經棒(libuhun: 布農族語意思為 包起來)

繫經棒(hailazu: 布農族語意思為 繞回去)

木箱(tuklu: 布農族語意思為 織布箱)

 

上述物品放置整經架上的位置上,接著可開始整理緯線,將緯線有規律地繞在梭子(nas-kusan: 布農族語意思待確認)上,再將打緯刀(cih-cih)腰帶(papavu)放在要織作的地墊周圍,這樣當整經的線材都下好後,則可以開始進行織布。


在開始織布時,須透過雙腳支撐織布箱使布面平整拉緊,接著將腰帶調整至約臀部上方位置,最後布夾與布箱呈現水平。常見織布長度約為200公分左右、幅寬50公分以內。

 

織布順序以平織為例:

—   第一步驟

開始織布時先將身體向前微傾,讓腳掌放鬆並提起綜光線(us-lun),找到第一個梭口後將打緯刀(cih-cih)放入後,再使腳掌往前支撐頂著織布箱(tuklu)、打緯刀(cih-cih)立起,後將緯線梭子(nas-kusan)放入,即完成第一個梭口。

—   第二步驟

接著同樣維持雙腳伸直,將綜光棒(us-lun)及分經棒(laibuhun)同時往前後拉,分經線(laibuhun)會清楚的浮在上線,明顯看出一個梭口,再將打緯刀(cih-cih)放入並立起後就可將緯線梭子(nas-kusan)穿縮至梭口中,即完成第二步驟。

接著以此類推,再回到第一步驟重複打緯線進入,使分經線(laibuhun)和綜光線(us-lun)交錯相織,最後織到經線無法再往下及無法在織時就可以結束。

以整經230公分為例(全長),扣掉起頭及無法在織的部分,約30-50公分,故可以織到180公分。

 

布農族、阿美族及泛文面族群織布的打緯順序大同小異,觀察三族群不同處為:

  1. 布農族及阿美族在提起綜光棒時,多為直接拉起,但泛文面族群會有將綜光提起後再將分經棒往下前推的動作。但我認為,不一定是族群不同而有的差異,這可能和自身織布習慣及學習織布經驗過程較有關。
  2. 泛文面族群不論是整平織或斜紋織,都只使用一根綜光棒,故在斜紋織的順序及打緯操作,就和使用兩根綜光棒的布農族及阿美族有很大不同。

 

因參考資料有限,此「織之筆記」為2024上半年來的觀察,未來也會在多方了解不同族群在織布的不同,期望建構更完整的筆記,也期待下半年在織路上和更多織友們相會及指教 :)

avatar-img
4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女仕女事使用桌上型織布機,但線條有手捻的苧麻線、植物染後的工廠線,呈現的作品是共同交織的創作,讓過去和現在並存及流動,使一塊布可以有不同故事對話,只要心繫著傳統美好的價值,就可以讓不同世代透過織布方式創造更多樣子。
活動最後天空已經完全暗下來,只有10度的戶外還下著毛毛細雨,我們一群人在初英發電廠,看著拍攝重返七腳川的紀錄片,雖然我不是七腳川社的族人,但心已經不知不覺也和他們一起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週實習主題-植物染 「植物染」是提煉自植物並萃取其色素的工序,其顏色耐久且不易退色,許多原住民工藝品中常見植物染的出現。
  記得我的第一場織布課,老師劈頭就說,傳統文化學習路途上要謙虛,因為土地是默默地生長,好讓我們有機會取得資源開始所有生活,包含我們的機具以及線材,一切都要感恩這片土地,而不是我們有多厲害。
女仕女事使用桌上型織布機,但線條有手捻的苧麻線、植物染後的工廠線,呈現的作品是共同交織的創作,讓過去和現在並存及流動,使一塊布可以有不同故事對話,只要心繫著傳統美好的價值,就可以讓不同世代透過織布方式創造更多樣子。
活動最後天空已經完全暗下來,只有10度的戶外還下著毛毛細雨,我們一群人在初英發電廠,看著拍攝重返七腳川的紀錄片,雖然我不是七腳川社的族人,但心已經不知不覺也和他們一起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週實習主題-植物染 「植物染」是提煉自植物並萃取其色素的工序,其顏色耐久且不易退色,許多原住民工藝品中常見植物染的出現。
  記得我的第一場織布課,老師劈頭就說,傳統文化學習路途上要謙虛,因為土地是默默地生長,好讓我們有機會取得資源開始所有生活,包含我們的機具以及線材,一切都要感恩這片土地,而不是我們有多厲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關於藺草編織的起源和種植過程等,也提到了我記錄的動機為何。很高興你們能夠撥空閱讀,與我一起分享這份獨屬於小鎮的文化和氣味,珍重感謝。此篇將記錄從曬乾藺草後開始編織的作業步驟及細節等。由我的外婆實操演練,並由我拍攝撰寫紀錄………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構樹皮製作燈罩,天然的纖維透出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漂亮。後來查網路,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工藝文化。在紡織技術還沒被發明之前,熱帶地區將樹皮當作布料使用,而樹皮布文化也是南島語族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資料來源:原住民族文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前幾年我用麻繩做過類似的袋子,但是因為麻繩會容易有毛絮,用了一陣子後就丟了。 現在改用棉線來做,而且是台灣產的線。上面的蕾絲邊也是鉤好才縫上去。至於背帶.....其實是不小心做太長,但是意外發現這個長度背起來袋子剛好在腹部位置,遇到人多的地方可以容易就挪到身前,拿袋子裡的東西時也不會覺得卡卡的。
Thumbnail
轉世十次,十世為耕農的張躬,突然想起了過去。那可是十輩子往事,啪一聲,就佔領了整個腦迴路! 第一世種桑,他養蠶取絲,羅織風光。 第二世種豆,他磨豆熬汁,哺餵鄉里。 第三世種棉,他採花彈弓,勤做新襖。 第四世種米,米粥、米糕
Thumbnail
珍珠社區稻草手工藝頗有名氣,可是這項傳統藝術是平埔族的傳統,還是漢人的創意?在這個地方,族群已經融合的嚴絲合縫,很難分出彼此。但是,用稻草編織的面具,倒是透露出一點平埔族的消息,因為這樣的臉譜,不是漢族傳統的模樣,比較像是噶瑪蘭人對祖先的記憶。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手作是我工作之餘的興趣,最初從台灣開始流行手作市集時,看到許多手做愛好者所展示出的作品,令人感到療癒和喜愛,總想動手試試看,從羊毛氈,刺繡,到現在的毛線編織等,後來有些基礎後,就自己去購買材料,看書或網路教學來製作,過程中,常常會經過錯誤,或耐心不足等,但完成後,會非常有成就感哦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關於藺草編織的起源和種植過程等,也提到了我記錄的動機為何。很高興你們能夠撥空閱讀,與我一起分享這份獨屬於小鎮的文化和氣味,珍重感謝。此篇將記錄從曬乾藺草後開始編織的作業步驟及細節等。由我的外婆實操演練,並由我拍攝撰寫紀錄………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構樹皮製作燈罩,天然的纖維透出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漂亮。後來查網路,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工藝文化。在紡織技術還沒被發明之前,熱帶地區將樹皮當作布料使用,而樹皮布文化也是南島語族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資料來源:原住民族文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前幾年我用麻繩做過類似的袋子,但是因為麻繩會容易有毛絮,用了一陣子後就丟了。 現在改用棉線來做,而且是台灣產的線。上面的蕾絲邊也是鉤好才縫上去。至於背帶.....其實是不小心做太長,但是意外發現這個長度背起來袋子剛好在腹部位置,遇到人多的地方可以容易就挪到身前,拿袋子裡的東西時也不會覺得卡卡的。
Thumbnail
轉世十次,十世為耕農的張躬,突然想起了過去。那可是十輩子往事,啪一聲,就佔領了整個腦迴路! 第一世種桑,他養蠶取絲,羅織風光。 第二世種豆,他磨豆熬汁,哺餵鄉里。 第三世種棉,他採花彈弓,勤做新襖。 第四世種米,米粥、米糕
Thumbnail
珍珠社區稻草手工藝頗有名氣,可是這項傳統藝術是平埔族的傳統,還是漢人的創意?在這個地方,族群已經融合的嚴絲合縫,很難分出彼此。但是,用稻草編織的面具,倒是透露出一點平埔族的消息,因為這樣的臉譜,不是漢族傳統的模樣,比較像是噶瑪蘭人對祖先的記憶。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手作是我工作之餘的興趣,最初從台灣開始流行手作市集時,看到許多手做愛好者所展示出的作品,令人感到療癒和喜愛,總想動手試試看,從羊毛氈,刺繡,到現在的毛線編織等,後來有些基礎後,就自己去購買材料,看書或網路教學來製作,過程中,常常會經過錯誤,或耐心不足等,但完成後,會非常有成就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