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徒步踏查旅行向來是很孤獨的,通常是我和老婆輕裝上路,一來時間不受限制,二來想鑽哪條巷就鑽哪條巷,臨時改變路線也沒什麼好顧忌的。但自從老婆懷孕,直到生出了一個小娃兒以來,這種興之所至的旅行方式已經不適合我們;相反的,在導覽帶領下,有固定行程、時間的踏查模式,可能更適合我們。
於是,我毅然報名參加了雨都漫步所辦的導覽基隆行程,在這個月七日完成了一趟名為「漫遊離島」的走讀之旅。
關於基隆,我們曾經走訪過罾仔寮社區,以及位於七堵的百福車站周邊;前者踏查的是基隆的山,後者踏查的是基隆的河。不過,基隆的離島--和平島--則頂多到和平島公園游泳以及在附近吃海產而已,沒有深度了解基隆的海。所以我一見到這個行程,馬上手刀報名。
當天,我們在海港大樓的正門口集合。十多年前我在馬祖東引當兵時,無論收假還是放假,總會經過海港大樓。但收假的心情惡劣,滿腦子都是怨恨;放假的心情雀躍,一心只想盡快離開這裡,因此從來沒有好好駐足欣賞海港大樓。經導遊Neil的解說,我才知道原來海港大樓已有九十年的歷史,是台灣現存早期現代主義的建築,作為當年辦公廳舍的參考範本,更是基隆港在三○年代的重要地標,曾經非常前衛--沒想到,光是一個集合點,就讓我大開眼界,意識到自己以前錯過了什麼。
我們搭乘公車在正濱漁會大樓下車,眼前這棟同樣九十歲年紀的大樓,我過去開車經過時總會好奇的瞄個幾眼,這次終於在Neil的引導下,親近它的丰采,摩挲其外牆的十三溝面磚。
走進漁會大樓旁的小巷,切到濱海,這條路線是我們平常開車時不會走的路,可以一覽漁會大樓背後的模樣。走到港口轉角處,即舊正濱派出所的位置,放眼望去,對面黃色的橋正是連結和平島與基隆的和平橋。Neil在此為我們講述上個世紀五○年代,基隆漁業迅速發展時,吸引不少花東的阿美族人來此打拼,他們在和平島東側搭建房舍,形成阿拉寶灣聚落--難怪這裡仍保留諸如原民祭典廣場、海濱奇浩部落聚會所……等原住民活動空間。由於行程時間限制,我只好再來造訪這些景點。
走過和平橋,總算來到和平島,夏日午後悶熱的天氣,早就把我們逼出一身汗。這時,天空一度陰霾,幸好行程中安排了短暫的休憩--在「島上有冰」甜品餐廳喝石花凍解渴、歇腳。由於室內座位區已客滿,我們只好依依不捨離開冷氣強勁的室內,再次到戶外。不過,在戶外座位區直接貼近以咾咕石所砌的圍牆,上面還有植物裝點,充滿綠意,再加上清涼的石花凍助攻,似乎也沒這麼熱了。
Neil和同行的遊客分享:咾咕石原來是珊瑚礁的石灰岩,澎湖的民宅牆體常以咾咕石砌成,具有防風的效果,在和平島早期的住宅中,也能見到這種建材。要不是Neil的帶路,我還真不知道這間人潮不絕的打卡名店,竟然隱藏了一整面的歷史遺跡。
下一個景點,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景點--社寮福德宮。
社寮是和平島戰前的舊名,據說十七世入墾的漢人所取,那麼,以社寮為名的福德宮應該也是年代久遠了。但說真的,以前幾次行經和平橋,根本不會注意到底下橋墩處有一座福德宮;即使注意到,小小的福德宮,應該也無法吸引我下去參觀。
Neil帶我們走近福德宮,開始解說沒多久,一位居民模樣的大哥立刻熱心的上前為我們導覽。從神像前的鎮宮之寶--清咸豐二年(1852)留存至今的黑陶香爐--一路講到外面,敘述和平舊橋的模樣、對岸的五分車隧道,以及家中長輩所講述的跟硫球漁民接觸經驗,和小時候在這裡戲水遊玩的記憶……從宮裡講到宮外,從現在講到過去,聽得我們意猶未盡。大哥講到興起,甚至想立刻帶我們到隧道裡走走。見到上了年紀的長者仍如此熱衷於地方文史並致力於推廣,讓我由衷佩服。
相較於社寮福德宮,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社寮天后宮年代又更久遠了。1949年,天后宮重建,當地士紳集資,同時聘請黃龜理師與阿土師兩位名匠雕刻,一位負責廟的左邊(龍邊),一位負責廟的右邊(虎邊),頗有較勁意味,雕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同凡響。在Neil的解說下,對於廟宇建築沒有研究的我,才粗略體會其雕刻之細緻與奧妙。
旅程的最後一站,年代再往前推,來到1626年左右奠基的諸聖教堂。如今,考古遺址的挖掘工作仍在進行中,不只是西班牙人留下來的文化遺跡,一層一層挖下去,日治、清朝、荷西時期的器物和遺構紛紛出土;據說,兩、三千年前的鐵器時期文化地層與圓山文化地層也正等待重見天日。即使我們只能站在圍牆外觀看,卻可以感受到蟄伏地底下深厚的歷史底蘊。
夕陽西下,我們一行人在考古遺址旁的公車站,等候將我們送回基隆市區的公車,結束這趟行程。等待的空檔,我和同行的遊客閒聊,他們當中有一位以前家住基隆的大哥、一對住暖暖的夫妻,他們對於這塊從小陪伴他們長大的土地充滿感情,想透過踏查的方式深入了解;有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遊客,大概是受夠了太過觀光化的行程,而選擇這趟深度旅行;還有一位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女士,從小和我一樣,讀的是以中國史為主軸的歷史課本,對台灣歷史一知半解,長大後才重新惡補,認識台灣。
這趟三個多小時的行程中,每個人都為彼此貢獻了自己的理解與經驗,豐富踏查之旅的內涵;在福德宮偶遇當地耆老,更瞬間讓我們腦海中的基隆歷史活了過來;尤其感謝雨都漫步設計出這場串連歷史場景的系統化行程,在基隆在地青年Neil的熱情引導中,深刻理解基隆,協助我擺脫當兵時對基隆的不良印象。
固然,獨行有獨行的樂趣,然而眾行也有眾行的趣味和啟發--這是我此行的重要收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