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4年4月6日發表在《主場新聞》,經重新編輯後於2024年7月21日在此上架。
第三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014)共放映十多部同志電影,其中,早前在倫敦同志電影節(BFI Flare: London LGBTIQ+ Film Festival)上廣受好評、英國新銳導演許泰豐(Hong Khaou)的首新長片《輕輕搖晃》(Lilting)是備受矚目的一部。該片由鄭佩佩和班.維蕭(Ben Whishaw)主演,分別飾演同性戀兒子Kai(Andrew Leung飾)的母親和男友,如此選角自然是賣點之一。不過,或許一切的確可以從鄭佩佩在戲中的華人及母親角色說起。以此為出發點,可以看出導演以中西文化隔閡及母親視角來切入同性戀議題的意圖,成就一個「無家」、「無父」,並徹底向父權反撲的文本,所使用的手法卻不激烈,而是柔韌的母性。
許泰豐是英籍柬埔寨華人,其亞裔背景似乎注定《輕輕搖晃》會是一部具有東方色彩的英國電影。事實上,《輕輕搖晃》確是從許豐泰自身的經驗出發,他的父親來自中國福州,母親是福建人,一家人曾移民柬埔寨,後來在他八歲那年移民倫敦 [1]。但居英三十多年,母親始終不會說英文,正如電影裡鄭佩佩所飾演的Junn,無論是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皆無法融入英國,而說中文時帶著英腔的兒子是她唯一的傾訴對象,也是她的全部。因此,Kai的意外身亡不但使Junn終日活在思憶當中,也加深了她被遺棄的感覺(不論是被遺棄在老人院、英國或人間),以及從前就認定是Kai的室友(實為男友,但直至Kai去世二人仍未向Junn出櫃)Richard「搶走」了Kai,使Kai無法與她同住的成見。
藉著Junn對於中國人身分與文化的執著,電影巧妙地以中西之別隱喻同性戀對異性戀規範的衝擊。中西之別與異同之別在「家」的問題上重疊,Junn所經歷的「無家」是雙重的:既是從原生地移民的失落,又是兒子被同性戀奪去的失落。這兩種失落自電影甫開場便被刻意糾結起來,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英式房間的花紋壁紙與陳設,配以〈夜來香〉作背景音樂,中西之間的或相融或違和再明顯不過。接下來的一幕是Kai到老人院探望Junn(片末我們得知這幕並未發生,因為Kai在途中被車撞死,一切純是Junn的幻想),二人之間的對話更進一步刻劃了這個中西隔閡的命題,且把爭論推至家庭。Junn先指著繡球花要Kai說出花名,Kai卻只能以英文回答 "hydrangea",Junn不免唏噓;Junn抱怨被誤認為日本人,Kai說日本人和中國人沒什麼分別,換來Junn反駁說中國人有雙眼皮,長得比日本人好看;Kai說父親是中法混血,Junn立刻糾正是中國人⋯⋯而在這一連串強調中國人身分的對話裡,參入了Junn對兒子和Richard的抱怨:「你對他太好了」、「我們才是一家人」,人在異鄉,以及因兒子要與男友同居而無法與之同住的兩種「無家」的失落便在此相遇,中西之別也在此與異同之別交疊。
以文化差異來比喻同異衝突有鋌而走險的一面,一來可能強化現代性作為現代同性戀論述及同性戀身分認同的基礎,其餘同志經驗(如東方的同志經驗)淪為落後及次等;二來,跨種族的同志情侶容易引起中西男子的比較,令人聯想到「西方陽剛、東方陰柔」的東方主義式權力定型(黃哲倫的舞台劇《蝴蝶君》(M. Butterfly)及其同名電影改編便挪用此定型來嘗試翻轉)。不過,《輕輕搖晃》並未出現明顯的二元對立和權力不均,這要歸功於聰明的選角和角色設定。飾演Kai的是擁有華裔血統的Andrew Leung,很符合Kai承襲自父親的血統背景,與他配對的班.維蕭也非典型金髮藍眼大塊頭的白種人,兩位演員身材相近、髮色相似,雖是中西合璧,視覺上及互動起來卻是勢均力敵。
這種對權力的收斂貫穿著整齣戲,戲中男角若不是像Kai和Richard般的瘦小型男同志,就是「無能」(無論是性無能還是無能的父親)的老男人,例如在老人院結識Junn並對她展開追求的Alan。父權社會以生理性別劃分出僵化的男女階級,一切能夠突顯男性優越的元素因而成為其必然佔據的勢力範圍,最直接的自然是生理上的體型、生殖能力(使女人懷孕的能力)。《輕輕搖晃》的「無父」結構,不只見於劇情上,Kai年幼喪父,更體現在對男權賴以建立的生理元素進行一場極盡所能的削弱。有趣的是,《輕輕搖晃》毋須塑造出一個與男性競爭的女強人角色(若是如此反而有可能強化上述元素作為權力象徵的重要性,無助打破之餘、反而鞏固了父權階級結構),而是透過Kai和Richard的瘦小和Alan的年老首先削弱了男體的優勢,再藉由同性戀和性無能褫奪男性使女性懷孕的主導權,從男性本身(而非女性)出發,對異性戀男性的性別優勢進行了一場自我批判。在這精密的「無父」結構下,母親角色自然吃重,也因而成就了一場母性的柔韌反撲。
當然,母並不一定就是父的反面,許多時候更因著母親在父權家庭結構下的既定角色(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化性別分工,或女性生殖與家族傳承掛勾的傳統觀念),而變相成為鞏固父權的幫凶。《輕輕搖晃》的母性反撲之所以成功,在於始終如一地對家庭保持著距離及批判態度,除了上述作為背景的兩種「無家」,隨著劇情發展,更一再打消「成家」的可能。片中成家的可能有二:一是Richard一心想要撮合Junn和Alan,使她老有所依,還不息找來私人翻譯協助只懂中文的Junn和只懂英文的Alan溝通;二是Richard盤算把Junn接到家裡同往,視為自己的母親來照顧。然而,本來樂意與Alan進一步認識的Junn,最終表示二人「根本不同」而終止見面,第一個成家的可能因而破滅。至於第二個,片末Junn來到Kai生前與Richard同住的屋子,在Kai的房間裡獨坐良久後,終於還是與Richard在共同的思念裡嘗到了諒解。從前執意要從Richard手上奪回兒子骨灰的Junn並未過份留戀兒子的房間和團聚的幻想,反而對Richard說出思念將長伴自己,一個人繼續活下去的獨立宣言。讓Richard和Junn彼此諒解,卻不勉強二人共同生活的這個安排,再次打破了成家的可能,也突顯了母性的柔韌。若說Junn能夠明白Richard對Kai的情深是基於母性的溫柔,那麼,一人獨自生活的決定則顯示母性也有堅韌的一面。
走筆至此不禁想到李安的《囍宴》,同樣是中西文化差異配上同性戀兒子之於父權異性戀家庭的衝擊,但《囍宴》的「父」何其重要,恰好對比《輕輕搖晃》的「無父」。在《囍宴》中,偉同父親的形象是最傳統的華人父親,沉默寡言、威嚴十足、高高在上、難以親近。偉同與美國人男友Simon找來想要取得綠卡的葳葳假結婚,以應付偉同父母的催婚,豈料洞房之夜偉同喝醉與葳葳發生關係,且使她懷孕。偉同與Simon因此發生爭執,高父中風入院,偉同向母親出櫃但被請求不可告訴父親,葳葳決定墮胎,高父向Simon暗示自己知道偉同和他的情侶關係卻又著他不可告訴別人……於是,葳葳最終被感動而決定生下孩子,高父默許兒子的同性戀,偉同與Simon重修舊好。
表面上,這似乎是父權作出了讓步所換來的「好結局」,然而,《囍宴》的有趣之處正在於這個理想結局得以維繫,全懶一套隱瞞機制。在沒有說破的前提下,同性戀與傳統家庭價值並未當面衝撞,名義上,高氏夫婦還是得到了葳葳這個媳婦,且還能抱孫,解除了「無後」的隱憂。父權異性戀家庭觀最關心的當然不是偉同是否快樂,或他和葳葳之間有沒有真愛,而是無所不用其極都要「有後」,確保家族命脈得以傳承、繁衍。結局裡的父親看似從退居二線,其實由始至終還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從鬆動、迄立不移。
《輕輕搖晃》的「家」並不牽涉傳承和繁衍,在成家的可能一再被破滅後,走上「毀家」之路。所謂的「毀家」並不是說電影否定家庭溫暖或親情關愛,而是這些感情不必然要在家庭結構內始可產生(事實上,父權家庭的定義在於其階級結構,即使證明家庭有愛也不會推翻其結構性的階級壓迫)。相對於《囍宴》通過隱瞞機制來維持面面俱圓,「無父」的《輕輕搖晃》選擇「打開天窗說亮話」,未及出櫃便意外去世的Kai,最終由Richard代他向Junn坦承了同志身分及戀情,Junn聽後一臉平靜,似是早已知悉。《囍宴》的父和《輕輕搖晃》的母同樣早知,但後者已無家需要維繫,便能沒有顧忌地直面真相。可以說,《囍宴》裡同性戀的真相被隱藏以維護父權,《輕輕搖晃》卻削去父權而成就同性戀。
當然,《囍宴》所創造的,或許是一個同性戀與父權並存、互不傷害的平衡,但從《囍宴》所在的一九九〇年代來到《輕輕搖晃》所在的千禧年後,若要以同志電進行酷兒批判,已妥協換取苟且的平衡顯然滿足不了新一代並持續擴大的酷兒觀眾。而《輕輕搖晃》的母性反撲,溫柔卻堅決、非暴力卻不軟弱,提供了我們一個值得思考下去的酷兒策略。
[1]〈不會英文的華裔媽 「輕輕搖晃」移民無奈〉,《世界日報》,2014/1/22。(原連結已已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