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川人與空軍眷村

早期的空軍眷村,幾乎男女老幼都會說川話,川話幾乎成了空軍眷村的官話,曾經問一位祖籍北平的老伯伯,「為什麼把吃肉說成『吃嘎嘎』?」

他說:「修飛機的地勤、通信官都是四川人啊,成都重慶人最多,你聽不懂四川話、不會說四川話,要怎麼跟他們講你的飛機出了什麼問題、要怎麼修?」

眷村裡的大樹下,幾個老伯伯午睡起來,又開始聚攏,擺龍門陣,空軍通信學校畢業的王老伯伯,津津樂道:「我唸通校,在成都鹽道街,那個時候啊,學校之間會有聯誼,我們離金陵女大近,金陵女大那時候搬到華西壩……」

為什麼空軍部隊川人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八一三淞滬會戰國軍敗退,上海南京失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各機關、學校、工廠紛紛隨國府撤向大後方西南各省。空軍當局選定四川爲基地,始於四川境內廣建機場、興辦學校、設立工廠,一面抗戰,一面建軍。

空軍最高指揮部「航空委員會」,設於成都東門外沙河鋪,一、二兩路司令部分設於重慶、成都;「空軍機械學校」由南昌遷至成都南門外武侯祠;新設「空軍通信學校」於成都市內鹽道街;復於成都南門外太平寺機場旁,創立「空軍士官學校」及飛機修理工廠。

一九四零年五月,空軍當局創設空軍最高學府「空軍參謀學校」,位於成都復興門(今新南門)外;在灌縣蒲陽場設立「空軍幼年學校」;建「第八修理工廠」於南門外簇橋;「第十一修理工廠」設於北門外鳳凰山機場旁昭覺寺內;成都市支機石公園內,設有「零件製造廠」。

此外,還有電器廠、保險傘廠、儀器修造所、器材庫、油料庫、彈藥庫、醫療所、轉運所、航空站、無線電台、氣象台等單位,分設於成都附近各基地。

各飛行部隊則分駐於成都附近各主要機場,成都成爲國府空軍抗戰時期的大本營。

修築機場

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後,國府決定配合美國盟軍攻勢,由美軍調派B-29重轟炸機進駐中國戰區,擬對東北、臺灣、日本及中南半島等日軍陣地實施毀滅性轟炸。因此,航空委員會選定在成都附近的新津、彭山、邛崍、廣漢四地興建大型機場,專供B-29重轟炸機作戰起降之用。

以廣漢機場為例,廣漢距成都約四十公里,地處廣漢、金堂、新都、什邡、德陽、羅江六縣之間,佔地六千畝,涵蓋十一個村落,決定興建廣漢機場工程後,世代定居當地的村民,不計地價,不爭補償,上述六縣徵來民工七萬二千人,各方支援機具,計汽車、人力板車,獨輪雞公車,加上民工自行編製竹箕、自備田鋤以及工程處所提供的圓鍬、十字鎬、鐵鏟、大小鐵錘等。

一九四四年元月廿九日開工時,距農歷新年不到十天,天寒地凍,環境十分惡劣,廣漢附近十五公里內,各河床石卵幾已取用殆盡,仍不敷所需,美方工程人員研究決定,以河床冲積砂石取代,方解決了困難,其他幾個機場比照辦理。

此外,滾壓跑道及滑行道基礎,遠從雲南各機場調用已使用過的十噸鐵滾數十副,每副用卡車五輛分別裝運,翻山越嶺,趕運成都,並由四川機械公司就地鑄造六套滾壓機,租用蒸汽壓路機及柴油壓路機各一部,同時工作,始將全部跑道基礎工程順利完成,全部機場工程於五月一日完工,距完工期限一百天尚提前一週。

四地機場由美方設計,同時興工,限期完成,工程之艱钜,限期之急迫,無與倫比,幸賴川人奉獻犧牲,毀家紓難,流血流汗,日夜趕工。施工期間,美軍工程單位負責監工,各方督促甚嚴,交通部長曾養甫、四川省主席張群及陳納德將軍等均不時至工地巡視慰勉。百天之內,機場無中生有,爲軍事工程史上少有之先例,川人獻地出力,參與實際工作,貢獻最大。

機場完成後,即有中美空軍混合聯隊及美軍重轟炸機群順利進駐,並大舉出擊,遏制日軍對老河口攻勢。一九四五年九月,時任總統府資政張群,在成都發表勝利感言,述及四川民衆爲支援抗戰空軍所需,前後興建大小機場三十三處,徵調民工逾九十萬人,可見川人對空軍貢獻之一斑。

空軍各校在川招生

川人因地處內陸腹地,戰前空軍招考新生多在半公開下進行,既不刊登報紙宣傳,連招生簡章亦不易獲得,西南各省更從未設過考區,欲投效空軍,需遠赴平(北平)、京(南京)、滬(上海)、漢(武漢)等地報名應考,千辛萬苦,仍難如願。

抗戰期間空軍各級學校,除空軍官校遷往昆明外,其餘皆集中成都附近,有專收大專畢業生的機械學校高級班;收高中畢業生的官校、機校、通校正科班、器材班、油料班;初中畢業生則可報考士官學校及機校士官班;還有小學畢業生可投考之空軍幼年學校;適合青年人與同等學力報考的各工廠學徒技工班。

川人這才得天時地利,依個人年齡、學力、體能、志願,就空勤、地勤、軍職、文職自由選擇,每屆各空軍校班招生期間,川籍學子無不踊躍報考。大批川人加入空軍行列,促使國府空軍迅速成長壯大,從無人力匱乏之虞。

抗戰期間,川籍飛官殉職成仁者,有重慶張嘉惠、張嘉惠之弟張大義、成都樂以琴、渠縣鄭少愚。張大義原習通信,張嘉惠殉職後,即主動請纓加入空軍行列;樂以琴之兄樂以純,聞弟成仁,棄學從軍,投考空軍官校八期學習飛行。在那個時代,弟承兄志,兄繼弟職,不惜犧牲,前赴後繼。

川籍軍眷

空軍遷入四川歷時八載,已視四川爲第二故鄉,紛與本地名媛閨秀締結良緣,建立小家庭。空軍人員任務特殊,作息不定,出生入死,兼戰時法幣貶值,軍人待遇菲薄,生活十分艱難,川中軍眷識大體,不計甘苦。

抗戰結束後,集結川內的各空軍單位又全部遷移出川,川籍官兵隨空軍基地遍佈全國,一九四九年隨國府遷臺,川籍軍眷又拋家別親,隨軍來臺,共度克難清苦生活,相夫教子,期待「光復大陸」。及此,臺灣各空軍眷區內,川音處處可聞,川味小吃盛行,如紅油抄手、麻婆豆腐、回鍋肉、豆瓣魚、麻辣雞、樟茶鴨……

國府空軍發軔於杭州筧橋,而茁壯於抗戰時的四川成都,故川音與川食,與遷臺之空軍關係密切,是為記。

——EN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