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閱讀筆記:中國的執念

本書是曾任朝日新聞記者的野島剛所寫,我開始認真看待這位專家是因為范琪斐的訪談,我覺得是認識中日臺關係的一個不錯的切入角度,且讓我記下個人的流水帳筆記。

從日港臺中立場下手分析的脈絡

為什麼野島剛要寫這本書?看完我覺得他是有感新聞與傳媒因為中國勢力影響有偏激且失衡之嫌,因而有記錄整理的念頭。開篇明言臺灣與香港有六點相似,而日本與兩方至少有四點相似:

台灣及香港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擁有相同命運、處在相同境遇。這樣的狀況甚至可稱為「兄弟」。彼此的共通之處非常多:
  1. 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中華帝國」的周遭或邊境。
  2. 對自由主義陣營而言,是對抗共產主義的最前線。
  3. 兩者都擁有與社會主義中國不同的價值觀。
  4. 在經濟上與中國是相互依賴的關係

綜上所述,因為切身,所以觀察臺港與中國的關係演進以行因應有必要,日本人應如此,臺灣人能忽略的理由亦不多。而文化上,中國共產主義的唯物論限制宗教信仰,也讓儒家的祭天敬祖甚或基督教佛教難以在其國內立足,反而臺灣民間的熱心讓傳承更顯合理,雖然難免各自表述,但背後顯現程度強弱的「包牌」操作反映在故宮、金馬或歷史情懷,中國都是想方設法合理化他的統一意圖,細項討論大一統的動機則都站不住腳。

中國的企圖

本書完成於四年前,記錄中國在香港的作為印證了野島剛的思考:

時至今日,這樣的自卑情結不僅沒有消失,甚至濃密地普遍存在於中國社會,這是身在日本的我們所難以想像的。我們只認識現在以大國之姿與美國正面交鋒的中國,所以會覺得香港不是已經透過主權移交,正式從英國手上收復了嗎?至於台灣,不是也在經濟規模及軍事力方面凌駕其上了嗎?但是對中國來說,「收復領土」尚未完成,他們總是懷疑外敵(主要是美國、歐洲及日本)不是真心希望中國發展,隨時都為了分裂中國或阻止中國崛起而謀畫著什麼詭計。因此中國高度猜忌外部的介入,反應極度敏感,往往會有相信「陰謀論」的傾向。尤其在面對自卑情結的根源—台灣與香港時,這樣的傾向更是明顯。畢竟台灣與香港是「百年恥辱」的起點,也是埋藏在中國政治最深處的痛。

上面這段就國際關係來看,觀點比較隱晦但深遠,本書用「昨日臺灣」來形容現今的香港有如臺灣過去的白色恐怖,揭露即使是香港建制派也漸漸無法招架北京的企圖,這些現象都在在顯現國民黨期望的親中路線需要再調整,跳開國內政黨輪替的攻防,我想其身為第三方的思路,有值得參考之處。

尊重從國際社會與新聞自由開始

中國共產黨與臺灣對歷史各自有解讀,但撇去遙遠漫長的歷史,中國對於統一論述的正當性更不高了:

日本對台灣的統治從一八九五年持續到一九四五年,而一九四五年至今則由中華民國統治,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實沒有任何一天統治過台灣。

我自己大部份用詞都用「中國」,因為我也認為把中共跟中國兩個對象分開看的意義不大,而論述的結論則看使用者的觀點而定,先不論結論為何,作者的傾向可以先按下,這本書都適合用來修繕自己的思考。

我想,守護著傾聽微小聲音或不同聲音,並傳達出去的自由主義,是我們工作的基本道德。就這層意義來看,台灣及香港很小,而中國很大,是我的基本認知。中國在面對無論就歷史面還是社會面,都與中國大陸隔絕的環境中生活至今的台灣人及香港人交往時,必須盡可能提出具有包容性及充分尊重其意志的政策。如果中國要為台灣及香港問題找到一個「解方」,我想這將是最短且最快的路線,而這也是我絕不妥協的底線

——《中國的執念: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解讀習近平強權體制下的台灣及香港》野島剛著;林詠純譯・今周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感覺得出野島對中國強力介入新聞的方式很反對,其前東家朝日新聞本身在當下是國際上微紅的濾鏡,最近因為台積電在熊本設廠,日本立場可能有所改變,無論如何,我都很感謝看到本書強調尊重人民自由意志,至於這一群人(包括我)最後形塑出的意志為何,就看社會能怎麼樣讓人民發聲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