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多聞品》,在《大正藏》第 4 冊 578 頁下欄到 579 頁上欄。

過去,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廣說佛法。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人知識廣博,通曉萬事,遍讀各種經典,世間事無不通達,但是他卻貢高我慢,自以為天下無雙,到處找對手較量高低,但都沒有人敢出面回應他的挑戰。

這位婆羅門經常在大白天拿著火把在城市中行走,人們問他:「你為什麼大白天還拿著火把走路呢?」

婆羅門回答:「世間上的人太愚癡、太愚昧了,什麼也看不見,所以我拿著火把要照亮他們啊!」就這樣,遍觀世間,都沒有人敢出面與他辯論。

佛知道這位婆羅門過去世的福德善根成熟可以度化,但卻因為貢高我慢、沽名釣譽,沒有思惟無常迅速,而自負憍慢放縱,這樣子繼續下去將來必墮太山地獄,經歷無數劫受無量苦,想要求出離,恐怕遙遙無期。

於是,佛陀便化作一位賢者,在市集店鋪上坐著,等婆羅門到來時,佛便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婆羅門回答:「因為世間眾人都愚鈍昏昧,不論白天、黑夜都看不見光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所以我拿著火把來照亮人們!」

賢者再問婆羅門:「經中有四明法,你知道嗎?」

婆羅門回答:「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四明法?」

賢者說:「所謂四明,第一、要通曉天文、地理,知道春夏秋冬四時調和之理;第二、要明了星象之學,能分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事;第三、明白治國安邦之道,教化人民,領導有方;第四、懂得用兵之道,保衛疆域固守無失。你身為婆羅門,知道有這四明法嗎?」

婆羅門心裡感到非常慚愧,自嘆不如,於是將火把丟棄在地上,很恭敬地合掌對佛懺悔。

佛陀知道婆羅門的心意,於是恢復佛身,相好莊嚴普照天地,並以清淨的梵音為婆羅門說了一首偈頌:「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無論你多麼的博學多聞,如果驕傲自大而輕慢他人,就好像盲人拿著燭火,雖然能夠照亮他人,但是卻照亮不了自己!」

佛陀說:「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比你更愚昧無知的了,竟然在大白天拿著火把在大城市上行走,其實你所知道的,只不過如一粒微塵罷了!」

婆羅門聽完佛的開示之後,羞愧得無地自容,立刻向佛陀頂禮願意成為佛的弟子。

佛很慈悲地接納他成為沙門,這時沙門心開意解,妄念止息而證得阿羅漢果。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做學問、研究教理是用來淨化身心、利益人群的,並不是用來炫耀自己、輕慢他人!

印順導師勉勵我們:「要用學問,不要被學問用。要為自淨其心而學,為利濟人群而學,不要做一般世俗學問想。」

如果只是知識的堆積,而不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改變自己的習氣,頂多只能成為學者,但不能成為聖者,我們不要錯把學者當做聖者。我們學就要用,就像蠶吃了桑葉,牠吐出來是蠶絲;如果蠶吃了桑葉,吐出來還是桑葉,那有什麼用呢?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所以,希望大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並如法依法而行,能夠淨化身心,讓自己得解脫,也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究竟解脫。

以上以這些與大家共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