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質性研究要「編碼」?│研究入門:編碼是什麼🤔

「編碼?coding?寫程式?」、
「蛤!?到底什麼是編碼?網路上都查不到一個簡單的定義!」、
「是……寫數字上去的意思嗎?」

(注:點進藍色的字會自動連結到相關網站,若有不懂的字詞,就點進去看看吧!)

剛進研究室的你,被教授指派了許多任務,其中一件是要把質性資料給「編碼」,你是不是也有一連串的疑問,想不通編碼是什麼。但是看看身邊的同學,他們好像都知道的樣子……「完蛋,是不是我太笨……」

錯!不是你笨!問題出在「編碼」這個字,確實很難查到一個簡單、完整的定義,或者說,就算看了好像也沒有很懂🤣。

對於研究小白,ChatGPT給的定義雖然完整,但是不是有點抽象?就讓我來簡單說明到底「編碼」是什麼,並舉一些例子,幫助你快速了解!

注意:我舉的例子是我自己做的研究,在方法使用上結合了設計上常用的KJ法,因為我覺得概念是很相似的!

編碼:閱讀質性資料,將大量資料進行分類的動作!

對我而言,編碼簡單講就是⬆️這樣,把大量、複雜的文本濃縮成一個一個的概念,然後去做分類。

而編碼有三個步驟(參閱紐文英的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開放編碼

對資料進行初步分類。閱讀資料後,將資料濃縮成一個個的概念,可以形成一些代碼或類別。這麼做可以讓研究者對資料有初步理解,並發現可能的研究主題或問題。

例如以下的逐字稿,就是先將受訪者提供的資訊簡化成一個個較簡單的概念(便利貼)。而便利貼的顏色則是有了初步的類別,綠色是老師的教學方法、黃色是小朋友的學習困難等等…

主軸編碼

近一步整理開放編碼,探討這些濃縮後的概念、類別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可以讓研究者對資料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例如以下的便利貼整理,把一些相似的概念擺在一起整理成同一個類別,再為它們命名。類別是由下往上堆疊而成的,也就是先產生小區塊的類別(小類別:鼓勵小朋友、示範引導教學),接者把類似的小類別結合成一個中類別(中類別:老師協助引導、教學問題),再組成更大的類別(大類別:教學)。

選擇編碼

將主軸編碼的架構進行最終的整合和呈現,選擇一個核心類別,探討與其他類別的關係,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敘述。這能讓研究者對資料有全面的詮釋,並呈現最終研究結果。

例如選擇探討「教學問題」,我們檢視其他分類如「學生狀況」、「課程安排」,和其中的小分類(例如學生認知發展能力不足、老師缺乏經驗等等),看看哪些事情會影響「教學問題」,以此形成論述,理出「造成教學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稍微圖示總結一下這三個步驟:

但編碼的作法應該有很~多種,也能應用在許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上,而以上介紹的是基礎概念。在研究室協助計畫執行時,還有像是已經有既定分類的編碼工作(簡單舉例:像是有人際關係壓力、課業壓力、家庭關係等類別,只要將逐字稿資料分進去就好),就不用從頭生出分類(很累QQ)。

因為當初在研究如何做研究(?)時,「搞不懂編碼」嚴重阻礙我的進展,在網路和書上查了好多資料才弄清楚……因而起心動念想寫篇簡單的說明,幫助剛踏入研究領域的學生了解「編碼」這個抽象概念!希望我的解說足夠淺顯易懂,讓你們有初步的了解!

若有疑問或是不足的地方,歡迎留言互動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