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拐杖進化史

那天陽光很好,我們整理睡蓮盛開的魚缸,沈醉在枝葉搖晃的光影裡。這時候,我以為安排好長照,生活就會恢復日常。

那天下午,媽媽陪老爸例行性地看醫生,提及洗澡時稍微撞到肋骨的事情,醫生立刻了掛急診,需要住院觀察。

媽媽打來電話說要住院。她說不清我也聽不清,但卻立刻著急了起來,我立馬變成醫院的奧客,一直打電話詢問,問到急診室的護士都生氣了。後來媽媽請急診室的值勤醫生跟我說:

「照了X光與電腦斷層,有二根肋骨斷了,要住院觀察,現在急診室等待病床。」

不同於疫情時的人流管制,現在的急診室滿滿是人,連護理車也推不過去。老爸坐在輪椅上,媽媽看起來很累。之前待在急診室等開刀的壓力襲來:真的要住院嗎?

因為急診室門口立了告示,從急診到病房要等3-5天。之前因為疫情,覺得老爸就是在急診室等壞了,才會出現術後譫妄。現在該怎麼辦?這麼晚了,還會有病床釋出嗎?

本來已經要帶老爸老媽回家了,護士說「自己負責」。不多久,就被告知是順位第一,今晚應該有病房。等待的時間,因為怕媽媽太累,我用「家天使」app忙著找醫院看護。媒合了許久,當最後有一位要確認時,我們正好走進了病房。是三人病房,只有一個小位子可以讓陪伴者睡覺。媽媽說她要陪,對啊!老爸一定要媽媽在才安心。臨時找來的看護,根本沒有地方休息。

當我們需要外援時,其實除了費用與耐心,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之後跟個管師談起這件事,她那天也協助尋找臨時看護,但我們都沒有想到病房裡並沒有空間。

隔天早上我們去看爸媽。護理師一直叮嚀不能用登山杖,就算是兩支也不行,「要用助行器才安全」。她們還借了一個亮紅色,老爸最喜歡的顏色使用。應仁正的要求,「沒有生病不要一直待在病房」,這便是老爸使用助行器的開始。一個從只願意拿自己的龍頭拐杖,進化到願意用兩支健行杖,之後在安全需求下開始用助行器的老紳士。

在醫院睡了兩夜,因為空調太冷,媽媽感冒了,爸爸的精神也明顯變差,於是,我們等候主治醫生,請求出院。

護理師說,我們太愛東跑西跑了,所以醫生來的時候我們都不在。留了電話,不只留給醫生,還有量製肋骨固定束帶的廠商。

下午四點,醫生來了。他說住院只是觀察,應該就是要住院,因為怕氣胸。但想到還在急診室等待的患者,我們還是趕快把位子讓出來吧!

「如果會喘要趕快回來醫院」是醫生的叮嚀,急診室醫生說的肋骨斷掉,應該是肋骨有裂痕,醫生說無法判斷是這次還是以前就受傷了。

如果真的肋骨骨折,要開刀嗎?

醫生說「不是」,最好的辦法是用固定帶保持好位置不移位,讓骨折處自己長好。

在週末的下午,仁正幫老爸調整好束帶,我們就離院回家。

散步的時候,老爸第一次使用聽說比較好使力的助行車。但發現,當尚未習慣,或體力不佳時,建議仍使用助行器。助行車雖然比較帥,在德國的超市與路上常看見,但如果使用者把倚靠的重力加到車上,助行車並不容易操作。

回到有我們的日常,媽媽的精神好多了。仁正要我陪著媽媽用健行仗走在前面,他陪著老爸慢慢走。愈往前走,夕照愈來愈繽紛。一回頭,我看見老爸站在助行車旁,仁正在幫他調整扶手的高度。

謝謝這一切,謝謝有寫下感謝的機會。

好日子。小日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