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思考隨筆|焦慮也不賴⑤(實踐篇):簡樸生活,重拾內心安寧

raw-image

一、簡樸生活的概念

簡樸生活不僅是物質節約,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從精打細算到省吃儉用,它幫助我們減少經濟負擔,抵抗物質焦慮。透過自給自足和親近大自然,我們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找到內心的寧靜。知足常樂教我們珍惜現有,苦行主義則透過自我克制實現精神昇華。例行公事和美學上的樸素,展現了簡樸生活中的簡單與美感。儘管簡樸的具體意義因人而異,但無論是減少物質需求還是追求精神滿足,簡樸生活始終關注讓我們回歸本真,體驗更純粹的內心平和。

在理論篇中提到的情緒激發性與簡樸生活密切相關。簡樸生活通常追求「低激發性情緒」的滿足、放鬆和平靜。然而,低激發性情緒也包括負面的悲傷和憂鬱,這反映出簡樸生活哲學中可能包含一些悲觀或負面的特質。例如:斯多葛學派的「消極想像」、伊壁鳩魯學派認為「追求快樂其實就是追求不痛苦」,以及佛教的「輪迴是苦」等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悲觀色彩,但它們確實反映了簡樸生活哲學中的一些核心特質。

在〈大问题:躺平时代,卷还有意义吗?〉介紹了三種躺派哲学:

  • 犬儒主義的主張:講求要回歸自然,摒棄習俗,也就是要懸置掉那些基於習俗而捲出來的不必要的需求,而只滿足那些自然向的必要的需求,主張回歸自然,回歸本心,過一種低慾望的生活。
  • 伊壁鳩魯主義的主張:由原子論的自然哲學這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推導出了不懼死亡,由生死看淡推導出快樂主義,而這種快樂主義主張的是靈魂的快樂,所以遠離城市喧囂的哲學沉思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生活。
  • 斯多葛主義的主張:由於泛神論的自然哲學,推演出了一種宿命論,而斯多葛主義的修煉就在於要認識到這種命運的必然性,坦然接受命運對自己的安排,無論是好是壞,都要保持內心的平和。

透過探討簡樸生活與哲學觀點,我們發現低激發性情緒的追求不僅帶來寧靜,也可能伴隨悲觀情緒。犬儒主義、伊壁鳩魯主義和斯多葛主義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實踐智慧,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重新定義幸福與滿足。


二、簡樸生活的方法

1、減少外部干擾

簡樸生活的核心在於減少外在的干擾和不必要的物質負擔。透過精簡生活中的物品和活動,我們可以減少決策疲勞和選擇焦慮。少而精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更專注於內心的需求,進而減少外在對我們的影響。

2、提升自我覺察

在簡樸生活中,我們需要對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清楚的認知。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減少外在物質對我們的依賴。透過減少物質上的過度追求,我們能夠更專注於自我成長和內心的平靜。

3、培養感恩與滿足

簡樸生活鼓勵我們對現有的資源和生活狀態心懷感恩。這種心態的轉變能夠幫助我們擺脫不必要的焦慮和比較心理。透過培養對現狀的滿足感,我們能夠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從而減少焦慮和壓力。


三、實踐簡樸生活的步驟

1、清理不必要的物品

開始簡樸生活的第一步是清理我們生活中不必要的物品。透過整理和捐贈那些我們不再使用或不再需要的物品,我們可以減少物質上的負擔。這個過程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解脫感,也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生活中的重點。

2、減少決策負擔

透過制定簡單而明確的生活規則,我們可以減少決策的負擔。例如,每天穿同樣的衣服,簡化飲食選擇等。這些小小的改變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選擇焦慮,使我們更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3、建立簡單的生活習慣

逐漸建立一些簡單而有益的生活習慣,例如每日的冥想、定期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透過這些習慣,我們能夠提升生活的質量,並為自己的內心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4、專注於內心的滿足

花時間關注和培養內心的滿足感,試著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享受生活中的小事。這種對內心的關注能夠幫助我們在物質上少一點追求,在精神上多一點滿足。


四、小結

簡樸生活是一種有效應對焦慮的方式,透過減少物質負擔和外在干擾,我們能夠更好地關注內心的需求。透過實踐簡樸生活,我們能夠提升自我覺察,培養感恩與滿足,從而找到真正的內心平靜。雖然簡樸生活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它無疑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生活方式,幫助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平靜與滿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