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探討經濟循環與土地的關聯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這本《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以「循環」為題,引發筆者的興趣,因為「市場是無法預測的」,所以作者以「經濟」「循環」為題,可以看出作者仍試圖在這變幻的浮華世界,探尋得以觀察的端倪、思考的框架,一個人人都知道重要的經濟因素:土地,與整體社會的投資報酬,息息相關,《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很明確表示:「土地有獨特的特質,會吸取一個社會的獲利」、「商品金融市場的長循環,橫跨五十到六十年,期間約略會有三次不動產的景氣循環」,作者並沒有想要預測,但透過政府政策、土地貨幣特質、群眾的投資心理,最後無可預期的事件,世事起伏終有其相似。作為經濟循環一個觀察的重點,面對金融現象的榮或衰,如何管理情緒、配置投資,都有明確的分析。

概念一、貨幣的魔法

《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解釋「現代貨幣」概念,用與世隔絕的雅浦島石幣,來說明。雅浦島是個千年來、與世隔絕的島嶼,當地有一種「fei」的貨幣,是石頭輪子,直徑大到3.6公尺,使用貨幣必須用搬運的,當地有一個富有的家族,要將一個特別大的貨幣搬運到另一個島嶼時,貨幣沉沒,應該算是財務上重大打擊,但當地人根本不在意,只要其他島民承認這枚貨幣的所有人,就算石幣不在,家族仍擁有它的購買力。

這個例子,揭示了了一個貨幣問世的基本:形式根本不重要,貨幣,代表一種更重要的東西:信用,貨幣制度,也可以說,是信用的制度。也就是說,貨幣,是社會用來結算信用的方式,推動社會內部的信用交易。所以「健全的貨幣」是讓「有信用又可靠的借債人產生實質的生產」,那當前的銀行系統是健全的,但如果銀行創造的貨幣,用於其他用途,就會變得脆弱,例如,現今銀行創造的大多數貨幣,並不是用於有生產力的事業,而是用於將土地證券化,因為承做有房地產作為擔保品的放款,獲利會豐厚得多,但這種抵押貸款很難提升經濟體的生產力,土地價格吸收了經濟發展的利益,銀行又依據作為擔保品的土地,上漲後的價格放款,自我強化效應,投機炒作就很容易失控,這就是為何土地榮景、信用循環,與金融危機密切相關。

概念二、經濟租定律與土地榮景

《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十分強調土地與經濟體息息相關,在經濟租定律一開始以2008年與2012年以色列轟炸加薩走廊,本來為農民的納達,因為農場土地在邊界,而成為通道收取租金的富翁。討論財富、討論經濟,不可忽略的因素:土地,土地的地段價值,決定經濟體中誰會致富、誰不會致富。

「經濟租」概念是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觀察到的現象:最好的地點與邊緣地點的盈餘收入差異,如果一個社會銷售的邊緣地點,也能夠打平生活開銷,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移動地工作。但是能夠控制地點的地主,會藉由經濟的提昇,提高地段租金,也就是租金可以拿走經濟競爭的盈餘。甚至將土地閒置不用,高昂的價格與租金,導致企業不堪負荷,釀成嚴重的災難。這聽起來很像廢話,卻道盡了現代經濟體,景氣循環的精髓,每一次景氣循環,終究是土地的循環,時而瘋狂投機,時而過高炒作。

當景氣循環到了中期,社會從衰退期復甦,無論是新的科技,例如,1830年代的鐵路、1920的汽車與電力、2000年的網際網路;新的法令,基礎建設支出,儼然新的時代來臨,銀行放款寬鬆,新的開發案或寬鬆的放款,都令房地產欣欣向榮,股市也迅速上漲,投資人越來越少疑慮。此時,政府希望持續經濟繁榮,必然助長這種榮景,也會是土地榮景最大的受益者,而在這亢奮時期,人性貪婪,貪腐與詐騙也不免猖獗。

概念三、市場有效率嗎?——錯覺、腐敗與循環

經濟大蕭條,是金融史上慘痛且不斷反思的教訓,1950年代,哈利‧馬可維茲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也就是以股票投資組合的方式,讓投資人能避開1920年代末的投機熱潮,以及1930年代初期的絕望,之後尤金‧法馬的「效率市場假說」,減少政府干預,市場價格真實反映。只是在真實社會中,理論得以純粹?市場真的能有效率嗎?投資人容易忽略了,現代投資理論,與經濟租理論相互衝突之處。

投資市場價格,並未能反映土地、經濟租,依據高昂的地價來盡可能創造信用,也就是若土地被當作金融資產,而向銀行大舉借貸,土地是特殊的擔保品,並不如同企業會有勞力所得,但是當一個經濟體有活力,也就提高了經濟體的地段價值,這也是土地特殊的特質之一:「吸收定律」,土地吸收了進步所帶來的收益,此外土地的稀缺性,一個土地被長期閒置、毫無生產力,卻可能因為地段的增值而大賺一筆,這是土地市場的反常獎勵,所以地段價值的「公共性」,如何運作並不容易。而這一現況,也是被有心人在集體意識中抹去,正視人性,人類的歷史,如何讓土地增值,如何讓土地私有,背後是一段漫長的盜竊、暴力、排擠的歷史……理解人性,理解「景氣循環」,市場的「時機」是可以「觀察」與「判斷」的。

看見循環

看見循環一、狂熱與崩跌

當社會走到土地榮景,政府也會順水推舟讓經濟更加繁榮興盛,每當提及社會如何從土地榮景走向狂熱,不得不提及1980年代日本的經濟奇蹟,社會會走向狂熱,也與當時日本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當時日圓升值、利率調降、法令鬆綁、都市更新,房地產有百分之三百驚人的漲幅,銀行的所有放款,依據的都是土地擔保品。明明是土地稀缺,卻可以到處開設高爾夫球場,放款機構甚至推出一百年的貸款,債不只留子,還留孫,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多數人卻還沉浸在經濟奇蹟之中這樣的狂熱現象,大約維持兩年,很早發現泡沫化徵兆的人,可能得等上很久,才會等到泡沫破裂。

面對狂熱期,如何觀察市場:收益曲線在景氣循環最高峰將至時倒轉,務必審慎以對,例如,日本狂熱期在一九八九年五月登上最高峰,在此同時,美國的收益曲線已經倒轉,代表三個月期短期債券的利率,高於十年期長期債券的利率,市場跡象已現,金融危機即將到臨,而這衰退的時間大約略長於十四個月。但在狂熱期,誰能相信一切榮景終有凋零?崩跌期無論是西元三十三年的羅馬,還是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其形成「崩跌風暴」的先決條件:人人已充分投資,房地產市場放緩,不斷調升或居高不下的利率、借債人承受壓力、流動性缺乏,以及法令緊縮。當狂熱達到最高峰,體系已經十分脆弱,但是危機通常是從不起眼的違約事件、作為觸發事件,邊緣地帶開始增加,例如1929年海崔垮台、2007年匯豐的次級房貸,觸發事件會暴露體系的實況,現金需求增加,但由於在土地榮景與狂熱時期,放款最多給予邊緣地帶的投機性不動產開發計畫,銀行擠兌,甚至關閉,恐懼四起,更牽連國內的小型企業,失業升高,此時政府會窮盡各種手段救援,讓銀行得以恢復,通常平均是四年,而景氣繁華與凋零,仍會循環不息

看見循環二、如何看見開始

「如何看見開始?是在看見災難之後。」因為身在狂熱期的時刻,時代感受力是最強烈的。「開始」的時刻,也容易以為是「結束」。量化寬鬆與負利率,不動產價格又開始復甦,新的科技、新的領導者,收益曲線變陡,股市先落底。此時仍是悲觀的情緒,但新的循環悄然開始

實觀感受燦爛與闌珊


看見循環三、擴張、衰退、循環

新循環的開始,政府歷經救援階段,金融機構重新站穩,新科技、新經濟、新希望、新投資,經濟又會開始擴張。擴張期通常維持五年,空間需求增加,收益曲線趨於平坦,股市脫離低點,在擴張期通常會持續上漲。而且輕鬆報酬的經濟租,新經濟的經濟租,例如智慧財產權、執照,或是新科技的數位經濟租,區塊鏈、藝術品、虛擬貨幣,數位空間平臺,儼然是殖民的虛擬空間,經濟租仍會是輕鬆而讓人嚮往的獲利方式。這也是何以無論歷史經驗如何反覆,錢流向土地,仍會是群眾面對擴張期的選擇。只是如果土地的非勞力所得,只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不平等現象,會愈發嚴重。何以衰退無法避免?書中提出腐敗的概念,富人不想危及金錢利益,但誰又想危及金錢利益呢?擴張的企圖、輕鬆的獲利、幽闇的腐敗,擴張走向高峰,衰退時期總會到來。這也是何以土地是討論投資,不可忽略的因素。衰退期,可能也是發生了無法預期的「重大事件」,例如新冠肺炎,改變了整體社會的生活型態,世界改變了。

衰退期與崩跌期,最大的區別是不動產市場是否穩固?當景氣從衰退期甦醒,寬鬆放款、信心再起,更亢奮的繁榮景象則會再現。但崩跌期則是不動產市場也已經十分脆弱,因為觸發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十分劇烈的。

此外針對循環概念,書中又再提及,金融體系五十到六十年的長循環,大約會橫跨三次房地產循環。金融體系的長循環:新科技、新投資,競爭與創新,人類歷史,繁榮與戰爭的漫長循環,而當房屋越來越像金融資產,土地獨特的特質,會拿走進步所創造的利益,經濟租定律是隱藏在經濟表象之下的秩序,所以討論金融市場的變化時,也要同時考量土地的循環可能處在哪一階段?如何在混亂事件中找到秩序,是古老且重複的問題。書中沒有預測,但面對過熱現象或突發事件,多了一些判斷的框架,歷史不會重複,只會類似,世事越不同,就越相同。

在閱讀這本《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面對新冠疫情之後的社會狀況,時代更新、世代交替的強烈斷層感,通貨膨脹,以及建案如同雨後春筍的狀態,感到困惑。《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將不動產因素,政府、銀行、重新思索過去重大的金融事件,如1929年經濟大蕭條、1990日本經濟泡沫、2008年次級房貸風暴,重新審視當時土地這個因素,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沖擊,面對當前的榮景,多一分戒惕,多一分冷靜,依舊覺得市場無法預測,只能等待與觀察,看完這本書衰退期的突發事件與崩跌期的觸發事件,確實也不可預期,但這本書將金融的長循環與經濟租定律(房地產的循環)交相討論,釐清了科技、企業帶動的市場與土地的非勞力所得,與經濟枯榮之間的關聯。尤其新冠疫情之後,新時代氛圍,土地建設不斷,公共政策、土地政策,理解政治、不動產、市場、銀行之間的關聯,是一本宏觀的投資科普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祝福我們能有更多思維的工具得以實觀地看這世界的萬千現象。

書籍介紹:這本《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的作者是「阿基爾‧帕特爾」,由於自身家族企業於一九九○年代初、二○○八年經濟嚴重衰退時陷入困境,於是開始研究景氣循環。

筆者的書摘有聲Podcast:《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概念篇(按文字連結)

筆者的書摘有聲Podcast:《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循環篇(按文字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