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日本,一直到如今,國家經濟高潮起伏的過程,是經濟學的寶貴教材。在認真讀過「美聯儲」和「利率與通膨」之後,一堆日本的分析一直跳出來,以前非常討厭歷史學科的我,也不知不覺逐步深入,想一探究竟。竟然發現許多現象似乎有點熟悉,甚至是現在進行式,就在我們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
多數評論分析都把 1990 年以來的日本,說成「失落的 30 年」。但我注意到了一些細節,在李永樂老師的影片結尾部份,在失落的同時,竟然日本也蟬聯了 30 年以上,世界第一的「債權國」!這開了我的第一個腦洞,全世界欠它最多的錢,代表它是特別的富有,怎一直說它失落?身邊一堆朋友愛日本愛到不行,三天兩頭就往日本跑,旅遊經驗也非常的快樂和享受,他們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人民也沒有愁眉苦臉,基本上社會非常繁榮與祥和。GDP 30 年來的停滯,真正代表了多重要的意義?這裡面是不是有更深層的重點,很可能要從「產業結構」裡去挖掘,這不是 GDP 可以表達出來的。
第二個腦洞就是 QE,以往只知美聯儲啟動印鈔機和股市瘋漲云云,現在知道了,QE 的開山祖師爺正是日本央行,相較之下美聯儲還只是小巫見大巫。相對於「降息」只是壓低短期利率,QE 可直接買進長天期債券而壓低長天期利率,是比降息更激進的做法;終於知道利率會「倒掛」的原因了。也因日本走過的坑坑疤疤經驗,讓美國實施 QE 時可以較成熟穩健一些;經濟這門學問的確很少標準答案,在不斷摸索和修正的過程中累積經驗與教訓,或許在人類社會中的眾多個體,群體,國家或世界等多立場多觀點,可以逐步的接近長遠繁榮之道。
日本不僅有超誇張的貨幣寬鬆,還有超誇張的政府債務,達到 GDP 的 2.6 倍,美國才大約 1 倍而已,相較之下也只是還好還好;每年提高債務上限的協商,也被認為都是假議題而已。但比較歐盟入會標準,債務佔 GDP 比的上限規定為 60%,代表經濟學的主流意見還是未把這種作法看作正常。這裡就引出一些等待繼續探索的題目,如「政府債務」,「貨幣供給」,和表象中暴漲暴跌的「房市」和「股市」。
以下用編年史方式整理了一些重點,二戰之後的 30 年,因為美國的扶植而造就了日本經濟奇蹟,1990 開始泡沫破裂的前 10 年真的很可怕,房產和股市暴跌,大量公司倒閉,完全演繹何為「硬著陸」,甚至「自殺率」飆高,真是一段慘不忍睹的歲月。2000 年之後的金融危機就不是日本專屬了,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輪流爆,大家半斤八兩,全球經濟連動,動盪從來沒有停止過。期望著因人類群體智慧的提升而終究要漸入佳境,卻又在 2022 起始至今,因俄烏與以巴的衝突,讓可怕的戰爭與殺戮持續摧毀無數幸福的家庭!歷史的事實擺在這邊,我們要學的功課呢?有待持續的追蹤與反思。
- 1944 年,美國主導並建立布列敦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確立美元的霸權。
- 1945 二戰結束,美國為了避免日本被共產主意國家吸收,大力扶植日本 (連戰爭賠款也可以免除!),為往後的繁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之後的 30 年間,GDP 年增長率平均達到 9%,有「日本經濟奇蹟」之說。而此期間美國卻因韓戰,越戰,石油危機等接連遭遇打擊。
- 1950 ~ 1953 韓戰爆發,因美國參戰而產生大量的製造業需求,大部分由日本承接,促成它成為「世界工廠」的角色。
- 1955 ~ 1975 越戰消耗了美國大量資源。
- 1964 東京奧運
- 1968 日本超越德國,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1971 美國單方面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脫鉤 (當時總統尼克森,),打破 1944 年以來多國參與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各國譁然紛紛關閉外匯市場,唯獨日本撒錢阻升日圓但失敗,當年升值 17%。
- 1973, 1979 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全球輸入性通膨。日本卻因此完成產業升級轉型,在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水準都大幅提升,安全挺過危機期間;但美國就比較慘了,陷入嚴重的失業和「滯脹」(停滯性通膨)!
- 1980 年爆發兩伊戰爭,油價居高不下,美國通膨達到高峰的 13%
- 1981 ~ 1982 美國在聯準會主席 Paul Volcker 的主導之下 (當時總統為雷根),升息到 20%。雖然通膨逐步得到抑制,但副作用就是「經濟衰退」和「美元升值」和「貿易逆差」(三包胎)。在此過程中,日本已經迅速崛起成為製造出口大國,佔據美國一半的貿易逆差,美國雖發起一系列貿易制裁不僅不管用,還促成日本進一步產業升級 (日本工匠精神真是好棒棒),終於促成了最後的大絕招:「廣場協議」中的多國聯手干預匯率。
- 1985/9/22 紐約廣場飯店,美日英法德 (G5 首度亮相),促使美元貶值,以扶植美國出口產業。結果一年內,日圓升值大約一倍,日本經濟立刻陷入衰退。(也驅使日本向東南亞投資)
- 1986 ~ 1987 年間,經濟衰退加上當時通膨穩定,央行祭出經濟學標準應對策略,就是「降息」,從 5% 到 2.5%。也許是這波降息持續太久 (遲遲不升息,有三種陰謀論:美國不讓,美股崩盤的驚嚇,或日本政治內鬥),讓股市和房市持續爆噴!實體經濟受排擠,虛擬金融當道,年輕人買不起房,生育率降低。(對比德國,則是以升息和房產稅,抑制泡沫;日本在 1989 才後知後覺,只好付出硬著陸的代價)
- 1989 因意識到泡沫危機,而開始激進升息,兩年內到 6% (當時央行行長三重野康)。
- 1990 泡沫的最高點,日經指數接近 4 萬點,約為前四年的四倍;房價平均漲幅約為低點的 3 倍,最誇張的東京房價達到 22 萬美金 / 平方米,而日本房產價值達到美國的 4 倍,日股市值達到美股的 1.5 倍!升息的效應終於發酵,榮景隨即破滅,兩年內股市腰斬,交易量減九成,房地產雖續漲一段時間,也因地產稅的推動而隨後暴跌。
- 1992, 1993 泡沫破裂之後的緩慢復甦期,央行不斷降息,但正巧遇到美國也在降息,且力道更猛,導致刺激效果不佳,迫使央行升級刺激手段。到 1995 年進一步降息到 0.5%,同時提高政府支出,惟財團結構的副作用產生了,大量「殭屍公司」拖累了復甦的腳步。
- 1997 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許多東南亞的海外投資血虧,可謂臨門一腳,讓多家金融公司接連破產,信貸全面緊縮,泡沫破裂之後是持續的融化消亡,實體經濟全面崩塌,連續四年的通膨為負的,進到可怕的通貨緊縮循環,降息與寬鬆均起不了作用了。1998 年自殺率大幅躍升 (男性佔比較大),到 2003 達到高峰。
- 1999 年,利率降到 0%。
- 2000 年,國債達到 GDP 130%。(歐盟入會標準為 60%,可比較一下)
- 2001 年,正式啟動人類有史以來首次 QE,四年資產負債表翻了 2.5 倍。
- 2007 年,結束長達 5 年以上的零利率環境,些微升息到 0.5%。
- 2008/9/15 雷曼兄弟破產,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全球,隔年日本再度陷入通縮。
- 2011 年,311 大地震,造成福島核災。
- 2012 年,安倍晉三擔任首相,使出非常手段,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 2016 年,首度負利率 -0.1%,也是人類史上首度;同時啟動「更大規模的 QE」QQE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Easing),目標是把 10 年國債買到 0.25% 以下!效果不盡理想的原因還有,「人口老化」偏向不消費,「終身雇用」導致薪資難漲,這兩個底層因素。
- 2020 年,全球疫情大爆發,持續寬鬆,政府債務達到 GDP 260%
- 2022 年,日本終於迎來久違的通膨,儘管其中俄烏戰爭和油價飆高可能是主要原因,但至少比通縮好。同時出口和失業率也有所改善,日經指數也突破了 3 萬點大關,似乎有機會讓經濟重回成長之路。
- 2023 年:雖然史稱「失落的 30 年」但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從 1991 年直到如今連續霸榜 30 餘年。
以上資料主要整理自以下影片,感謝這些專業的分享者,讓小白自學成為可能。
Newman 2023/1/14
導覽頁:紐曼的思想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