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3月21日報導NCC連吞第16敗,因「鳳凰雲案」聲請再審駁回。這令人想起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於11日猛批NCC主委陳耀祥任內「建樹」:暴力下架中天、護航鏡新聞臺、抄襲業務報告、華視上架五十二臺、放水三立入股中嘉……這位新科立委使民進黨如鯁在喉、芒刺在背,只好群起攻之,例如批評翁曉玲堅稱「質詢是上對下」乃「毀憲亂政」。殊不知現為民進黨籍的林昶佐任立委時,反過來創造立委對行政官員「下對上」的噁心場景,值得筆者喚醒大眾記憶。
疫情時,民進黨立委范雲介入,力推機組員隔離天數改為「3+11」,成為疫情破口,衛福部卻說萬華才是破口。時任中正、萬華的立委林昶佐,不但沒為萬華說話,還反對公開「3+11」會議記錄,更在陳時中至環南市場說明時,在車門旁迎接護送,鞠躬哈腰。最後林昶佐被環南市場自治會會長轟走,被封為對政務官鞠躬哈腰的立委,淪為全國笑柄。果然林昶佐這種「下對上立委」,獲準總統賴清德力保,推薦加入民進黨,說不定還是未來閣員。
為民撐腰的立委翁曉玲則不然,他深知作為民意代表不能像林昶佐自貶身價,淪為行政院立法局科員。所以她在質詢時就事論事,要求備詢的行政院院長就其問題如實回答。陳建仁身為堂堂行政院院長、中研院院士,還是天主教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騎士,理應雍容大度,有禮有節回答每個問題。但他卻沒風度地搞對抗,在備詢時不僅反質詢(「請問哪一個法律有寫看守政府?」),還嗆立委質詢是「浪費時間」。翁曉玲身為憲法學者,引用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講出「質詢是上對下」的概念,其實就是要提醒陳建仁(以及所有備詢的官員):質詢是「立委問,官員答」的一個問責程序,所以問題當然由立委來設定,回答範圍也由質詢者來劃定。備詢者不能拒答,不能反問,不該嗆聲對抗。
這就好像律師、檢察官在法庭詰問證人,證人若無正當理由,不能拒絕回答,也不能問東答西,更不能在法庭上亂嗆。為什麼?因為「詰問」的程序,就是由詰問者主導,以發現真實或揭露證詞瑕疵的。證人與律師,當然是平等關係,無所謂「上下」;但在「詰問」這個程序進行時,證人就有義務誠實、合作回答律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包括許多讓證人難堪的問題,這就是限於詰問範圍內的「上下」關係。可是後來的網軍與民進黨政治人物,都把單純的「質詢」扯到「立法院凌駕行政院」,請問翁委員有這樣說嗎?人家說A你們扯B,搞了半天根本還是要幫政府官員護航,不給問就是不給問,顧左右而言他,和林昶佐異曲同工。
當備詢官員都這樣亂嗆、瞎扯,質詢還能發揮什麼效果?行政院還能向立法院負責嗎?蘇貞昌建立起「院長嗆立委」、「行政不給立法問」的惡例,以往看來溫柔敦厚的天主教徒陳院長,居然好的不學學壞的,展現出末世的「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提摩太後書3:3)特質,這是怎麼回事?翁曉玲委員拿出憲法,把質詢關係拉回憲法設定的正常由立委主導的問答模式,有何不對?看看後來幾天,連民進黨立委都受不了陳建仁等官員的憊懶,開口咒罵,這些網軍怎麼不跟上攻擊呢?
若是行政院長如蔣經國、孫運璿、張善政政績卓著、受人愛戴,自然會取得朝野立委對等尊重;若是蠹政害民、羞辱立委,則立委為人民「上對下」質詢,便是揭露公義,大快人心。試觀民進黨游錫堃、柯建銘、吳思瑤之流猛攻翁曉玲,想必都是想要藉此壓制恐嚇立委質詢火力,細心呵護行政院。看來,都是以林昶佐為立委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