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導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延續上一分,我們再以〈彌勒菩薩偈頌〉進行理解:「是福德應報,為化諸眾生,自然如是業,諸佛現十方。」即言,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之諸菩薩摩訶薩,不貪不取,不受彼果報,然而是福德應報,以彼之報,而成福智之資糧,乃至究竟成佛,福慧圓滿,坐菩提座,趣於涅槃。趣於涅槃者,入滅而去,乃言有涅槃境界。
唯「如來」不可以斷滅說,為其不住涅槃。不住涅槃者,常從真如而來度生故,是圓滿報身佛,具圓滿福智之資糧,復現千釋迦,從因來果,垂化三界,各坐菩提樹,諸佛現十方。
唯「如來」不可以色相觀,為其不住生死。不住生死者,智心離相故,一如不住涅槃者,是悲心度生故。諸菩薩摩訶薩,廣行六度,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自性如來自善付囑,悲心度生,不住涅槃;是自性如來自善護念,智心離相,不住生死。如是自見自性如來,悲智雙運,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生死即涅槃之謂也。
若是生死即涅槃,則何言從彼而來、往彼而去?是實無來去,不來不去,真如本無來去,如如不動,是見如來義。「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法性無生,無起無滅。故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出現而來,入滅而去,有來有去,即成動靜,便是起滅,則非諸法如義,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又,自見自性如來者,諸有發趣菩薩乘之善男子善女人,智心離相,悲心度生,悲智雙運,如來性顯,即是自見一體三身自性佛。悲心度生,吾人之行也,是千百億化身佛;智心離相,吾人之般若智也,是圓滿報身佛;如來性顯,則是見法身如來也。《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彌勒菩薩偈頌〉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不異。」即言,應化身佛,出現而來,入滅而去,住於世間,觀諸有為法,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於無心。無心者,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無心之心量,是如來真證之心量,心量廣大,遍虛空,盡法界,何有來去乎?是本無來去而如如不動也。妄念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是義而言之,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二邊三際斷。二邊者,遠離邊見,非斷非常,非有非無,不來不去,無生無滅,是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於是中無實無虛。三際者,無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亦無有內、外以及中間,是遍一切時亦遍一切處,是以金剛般若心,解構凡夫眾生以為真實的時間以及空間,了知三界火宅,虛幻如夢耳。
金剛般若心者,是涅槃妙心,是空寂如如不動之真心。空寂者,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如是煩惱不生,覺照不滅,是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之清淨心。如來清淨心,常住不動,無有變異,三身皆如,無二無別,是「不異」之謂也。然而應化非真佛,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即是「非一」之謂也。故知佛之法報化三身,實乃非一亦非異,是不一不異也。
然而眾生累劫以來,無明障蔽,習氣染獨,雖聞佛教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菩薩不受福德」,猶是執情未滅,疑情仍在。既云無我無受,則如來示現之去、來、坐、臥之威儀相,應是有相之我,又豈無受哉?此是三身一異之見猶未忘也。故雖經佛教示:「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著相之心仍在,猶妄以如來示現之來、去,以及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中,得見如來;故雖聞四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仍狐疑不信,菩提樹下說法佛,行住坐臥四威儀,有耳皆聞,有目皆睹,如來豈無來、去、坐、臥?為遣此疑,故經云。
應化身佛從因來果,住於世間,轉無上法輪,普施法雨,廣度眾生。雖住世間,任運無心,不著世間,住而不住,常如是住,空寂如如,不變不異,如來常不動。《維摩詰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如是無念無憶亦無著,寧有受福之事哉?又《心地觀經》曰:「今者三界大導師,座上跏趺入三昧。獨處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動如須彌。」此云如來示現之威儀之相,去、來、坐、臥,無不如如。是如來雖隨現威儀之相,即是寂靜不變之體,雖是寂靜不變之體,而隨現威儀之相。如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性即相之體,相即性之用,性相一如,即體即用,威儀且寂靜,昭明太子乃名此分為「威儀寂靜分」也。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