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聞「黴」色變 家中隱形殺手(II)

一、前言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偏向溫熱潮濕,是讓麴黴菌滋生的好地方。根據報章的報導,大家都會聞「黴」色變,敬而遠之;的確,食物在運輸、儲藏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會受到「不良」黴菌汙染,導致食物的變質,危害身體健康;然而「正確」的利用麴黴菌,可以幫助我們製造出不同風味的食物,新奇的貨品,讓生活更多采多姿。

 

二、什麼是黴菌?

  黴菌的學名是「真菌」,屬於微生物的一種。微生物依粒子大小與特性可分為5大類,1 .濾過性病毒、2. 細菌、3. 放射菌、4. 真菌(黴菌)及5.藻類。根據文獻記載,已知的黴菌有6~8萬種之多。黴菌屬於真核細胞,它們的進化階段比細菌高,由像管子一般的細胞組成稱為菌絲,菌絲會分生出孢子曩,其中裝滿了孢子。孢子曩及孢子的顏色決定了黴菌的顏色。黴菌的細胞裡不含葉綠素,不能自己製造養分,必須寄生在別的動、植物(無論死活)上面,分解這些物體來取得養分,多數具絲狀構造。黴菌產生的孢子,隨空氣到處飄散,可能附著到各種物體上面,當生長的條件適合時,就會從孢子長出菌絲進行繁殖。

圖1 微生物相對的大小

圖2 黴菌的傳播

三、對人類有益的黴菌

  很早以前我們就懂得利用黴菌,來製造許多發酵食品,如醬油、味增、甜麵醬、清酒、高梁酒、紅糟、豆腐乳、藍乳酪、火腿等。應用較多的有Aspergillus(麴黴菌)、Rhizopus(根黴菌)與Mucor(毛黴菌)等黴菌, 其分泌之酵素可以將澱粉或蛋白質等大分子,分解成為小分子的糖類與胺基酸,以利酵母菌做後續生成酒精或其他胺基酸的工作;黴菌也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檸檬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itrinum)可用於製造抗生素青黴素(penicillin),抗生素的問世,是人類對抗疾病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四、家中的恐怖份子

    黴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生活環境,臺灣悶熱多雨的氣候,正適合讓黴菌大量繁殖,皮膚表面、指甲內或頭髮、生殖器等部位,都很容易受到黴菌的感染,因此皮膚黴菌感染在臺灣是十分常見的疾病,包括皮癬菌、皮屑芽苞菌、念珠菌等,其中又以皮癬菌最多。近來臨床有越來越多人因為吸入麴菌孢子而感染呼吸道與肺部疾病。 (Aspergillus)麴菌通常會感染呼吸系統,包括氣管、鼻竇和肺部。輕則引起氣喘、呼吸困難、咳黏痰、發燒、夜間盜汗等支氣管炎,嚴重則會透過血液從肺部擴散至全身,引起器官發炎或死亡。


五、黃麴黴毒素

   相信大家對黃麴黴毒素(Aflatoxin)驚人的威力都早有耳聞吧!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黃麴黴及寄生麴黴等黴菌在黴變的穀物,如花生、大米、豆類等中產生,是目前為止所知最強的致癌物質。自然界中至少存在14種黃麴毒素,當中又以B1的毒性最強,而且耐熱性極強,加熱至280℃以上才開始分解。進入體內後,會抑制 DNA 及 RNA 的合成,同時亦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對人類及動物具有高度肝臟毒性、致突變性及致癌性。

    歷史上曾發生多起,因糧食遭黃麴毒素污染而產生中毒死亡的事件,如: 1970 年烏干達有人因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樹薯而中毒死亡;1974 年印度有 397 人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玉米中毒,其中有 106 人死亡。

   黃麴菌、寄生麴菌常存在於自然環境中,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 30~38°C、相對溼度 80% 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 15% 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故如何妥善保存食品以防止黃麴菌生長,成了最有效預防產生黃麴毒素之方法。


六、受汙染的紅麴保健食品

   紅麴發酵後,會產生紅麴色素和Monacolin K。後者的功效,能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有助於降低血脂濃度,減少罹患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日本小林製藥生產的紅麴保健品中,卻含有名為「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的未預期物質,造成多人死亡的事故。麴類食品製品在發酵過程,必須嚴控生產條件,若環境衛生及發酵條件不佳,容易被其他菌種入侵,例如產生橘黴素(Citrinin),過量的橘黴素對動物會提高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的損傷風險。


七、預防黴菌傷害

   黴菌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無所不在,日常生活中要杜絕黴菌,幾乎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可以營造出,對黴菌不友善的環境,讓黴菌不要在皮膚上面落地生根。控制室內的濕度,是抑制室內環境黴菌及黴菌孢子生長的最有效途徑,清潔和保持乾燥,是解決黴菌問題的關鍵。





你的鼓勵是我寫作的推手,這篇文章有感動到你的話,請不吝按讚、送愛心或留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