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離於苦痛,在此時空下因緣具足回看佛教「四聖諦」,感覺確實自己也是經歷過如是經驗,而漸離諸苦。
原初之水晶內蘊之無為法道,於許多人而言,雖有離苦之實際體驗,但不清淨之性情仍然想執一些可修可證,可思維之法;於是多有人於遇清淨之道後,仍嘗試接觸各類教法,乃至退轉。
於此因緣,在此向各位淺談佛教「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以便無法安住於「無為法道」者,能思維修行「正道」,具足「正知見」,亦能理解原初之水晶內在淨化與正法相關性,不誤此難值難遇之殊勝因緣。
「四聖諦」是釋迦摩尼佛教法的根基,是佛法教導,得以自立的內因,四個最基本見解,四個真理,曰:
「苦」「集」「滅」「道」
此「四聖諦」之排列順序,有其內在邏輯,實修者可知,少有人提;此順序即是人能確立修行起修,修行能修的實證過程。
見有苦。此諦起於自見有苦。
人如若不從自身人生經驗,深切觀照到此生「有苦」,或此身「有苦」,或此情「有苦」,或此執「有苦」,或此得「有苦」,乃至一切「有苦」,則因不能深切體會到確實「有苦」,即無一切正法起修之根基。
不見苦,則修行之起步方向,多有偏誤;或因「巨貪」而起修,或因「巨恐」而起修等,究其起修之基乃是「情緒」;見苦而起修,起根源乃是意識之冷靜清明,知曉乃是其本質。
欲實修實證者,需在「苦諦」處,思量自身修行是否真是「見苦起修」,如否,則還不夠苦,或實相上是「還想要苦」。「要」就會有,因此不能離苦。
以上是「苦諦」映於自身。
如從客觀來說,「苦諦」於佛教是不證自立的第一定義。如若無苦,何須離苦?因此佛法修行的第一義,即是「苦諦」,確認確實有苦,乃是第一修行義。
如不覺有苦,却還想修行,則持觀至見苦,再說其他。
佛教細分細講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須知其要義乃是為不能清晰自觀見苦者,指名要觀於何處;實修乃是自觀自苦,乃至見苦,背誦熟悉此八苦,無有益處,只是法執。
如持觀生活經驗至「自見自苦」,乃至一一見「八苦」於自身內為實有,則「苦諦」得見,實修之道基初築,真實生「離苦之願心」,得道有基。
苦諦初築後,繼續內觀,則細見苦之因緣變化,前因後果,乃至於自身細密處見到: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皆是源於五蘊熾盛;五蘊熾盛乃是七苦之所以是苦之源頭。則於苦諦根基紮實。
於此處繼續深入觀照,則「集諦」不言而諭,自動現前。
深入內觀,見五蘊熾盛之源頭,乃是因為五蘊聚合,功能自生,因「色」起「受,想,行,識」,繼而「念念相續」見自身於「業力」能量之中步步相繼,造作前因又受後果,輪迴不斷。
此苦諦內觀亦可言佛法真靜坐。
深刻見苦,就是領悟了「苦之真理」~「苦諦」。
「集諦」是苦存在的內因。
內觀修行至「知有苦」後,繼續深入生命經驗,觀「苦」之變化,至觀到「五蘊熾盛」之所,如能不受業力習氣苦痛干擾,能忍難忍,會開始自見苦的本質現象~五蘊熾盛的微觀成因。
苦的微觀成因 - 就是「集諦」
在微觀層次觀苦,會見到苦乃是成於「集合」與「積累」。是什麼在「集合」與「積累」?淺層觀之,是「我」在集合積累,深層觀之,是「五蘊」在「集合積累」。
以原初脈輪理論觀之,是「脈輪體」運轉在「集合積累」,「脈輪體之集」生出「五蘊之集」,「五蘊之集」生我,生諸苦。
從實證角度,取「脈輪體之集」與取「五蘊之集」,是取不同視角層次,「脈輪體之集」非多數人能感知乃至難以依此實修體證,佛取「五蘊之集」做為「集諦」之所觀,亦是大智慧之選。
何謂五蘊?
道德經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是如是,「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人身五蘊之根基,狹義而言,始於「色身」。
色:真實客觀存在的本質集合成物質性的色 - 物質身體,物質性生則「生,老,病,死」諸現象生,生滅恐怖生;物質身體生,物質身體諸功能,諸覺受生。
受:物質身體的集合,生成諸覺受;譬如「眼耳鼻舌身意」諸感知力;諸感知集合各種「覺知」形成「受」;「受」有樂有苦,有短有長,有覺受則有苦痛生;
想:「受」隨時間「集合」,人依因緣生「分別心」,「有所愛,有所憎,有所欲,有所不欲」;因「受」與「業識因緣」而生「想」- 思維習氣;因「想」之集合,而有心理層面之樂苦,心理苦痛生;
行:因「想」之集合,人生出「傾向」「喜惡」「分別」「選擇」而對外界因緣(外塵)有所反應;此反應即是「果」,也是「因」,有「行」就有果,隨著「行」的集合,人因自身行為的結果,繼續反應,不停造作因果,念念相續,因果不自由之苦痛生。
識:因色有受,因受有想,因想生行,因行而有因果;諸「色受想行」連續不斷之因果積累,於實相能量場留下的「印記」,即為「識」。因「識」之累積而生輪迴不斷之前因,而於未來世,因緣具足生「色,受,想,行,識」;因「識」之集合,無明輪迴苦痛生。
一切苦生於有,有生於無。集無成有,苦成於諸五蘊之集。修「集諦」需從觀「苦」至極細微處,見一切苦都是「五蘊之集」「五蘊相續」所生;於此理了了分明,清晰了知而無有疑慮,則集諦根基穩築。
色身為物質之集,此集生有,生生,生老,生病,生死。
覺受為感知之集,此集生生理苦樂,生欲,生懼。
思想為分別心之集,此集生愛,生恨,生憎,生怨。
行為下種因果之集,此集生善因,生惡因。
識為當下因果本質之集,此集即業力,生因生果。
「集諦」之實修,在於深刻從自身之苦自見,苦的成因乃是五蘊之集;從自身漸漸能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於苦中一一分別五蘊,一一靜觀其苦,乃至見五蘊皆因集而生苦,乃至見五蘊互集而生苦;了瞭然苦的前身後世,實見「苦為五蘊之集」。
有此了悟,即開始遠離無明,於苦之成因清楚了知。
「滅諦」是滅苦的真理,也是自證苦可滅的實證。
若深刻了知「集諦」,則即可知「無集」則苦滅。
何謂「無集」?何謂「滅」?
於自身內深深自觀,靜觀;長久靜觀苦,常能不動不起,即可於宏觀處漸見苦之「成」,苦之「住」,苦之「壞」,苦之「空」。於微觀處見苦之「緣起」,見五蘊「緣起」。
每每於自身苦中,靜觀「苦」,觀至五蘊初集處,即見「緣起處」,於「緣起處」,即得見「五蘊皆空」,亦得見「苦」無自性,「苦」性本無,則初見「無自性」,可知一切亦如是,一切皆「無自性」,初生「寂滅性」,繼而漸修,於一切法,一切內外漸觀漸悟其「無自性」,是其一。
於自身深深靜觀,得見一絲苦可依其「無自性」而自寂滅,即於自身內驗證佛法之「滅諦」之真實性,則證「苦之可滅」;是名「證滅」,又名「見自性空」,是其二。
證一毫「滅諦」,即知佛法真實不虛。
因此,常內觀五蘊,靜觀五蘊,見其「緣起」,能漸「無集」。
知「無自性」,乃至實見「五蘊無自性」,則能漸「無集」。
知「寂滅」,常「清淨」,乃至內外「清淨」,則能漸「無集」。
人因有「我」,有「愛」,有「欲」所以常集不歇;何以有此三者,因「五蘊之集」也,吞尾之蛇也,輪迴也。
實滅一絲苦,即斷一絲輪迴;一刻之清淨,即斷一刻之輪迴。
知苦是集,知集乃虛,無集則無,即是「滅諦」。
即知「苦諦」苦有苦,
又知「集諦」集是因,
又證「滅諦」苦可滅,
就知「道諦」道可修。
如依序於「苦,集,滅」三諦實際內觀自證,即知佛法「離苦得樂」之法,真實不虛。即然如此,則佛法是離苦真實正法,因此即可有信心依止「四聖諦」,「八正道」修行。
「四聖諦」是核心。
「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因我並非意識修八正道,就不一一解釋細節,但從實證角度,「八正道」乃是規範出所有層面的準則,使人能因緣具足,頻率和諧的,能修能觀「四聖諦」的功夫。我個人常年在生活中的各種修行細節領悟,對照八正道,確實都涵蓋在八正道劃出的修行範圍內。
因此可知佛的圓滿智慧,如能確實依八正道修行,自然會精進可期。
如何理解「八正道」?初步應見到八正道實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擴展,本質不離於此三句,即可把握八正道的核心關鍵。此三句細節詮釋可見於水晶雜談(112)。另外需知「八正道」的特殊處在於「鉅細靡遺」,對於細節處無有遺漏;我們智慧不足時修行,猶如盲人騎瞎馬,如知自己如此,依「八正道」走時時對照,則可知修行路上就不易走上岔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靜其意」是原則;「八正道」是細則。取原則或細則,就看每個人的狀態。
「道諦」即是起而行,好好生活,好好修心,於生活中外修內證,內修外證。
「四聖諦」是大正法,最前文說,知「四聖諦」即知「原初水晶」與正法的相關性;其理在於,原初清淨能量淨化的是什麼?就是「脈輪體」至「五蘊」層次乃至其他種種層次的種種「集」;所謂的清淨能量的淨化,消磁能量的消磁,就是使之「無集」,回歸「原初」,是名「原初水晶」。無中生有,原初即無集。
因此過去水晶雜談曾提及,原初水晶內的水晶能量效益是其次,原初水晶的清淨本質,才是最可貴最難得的,但大家很難確知確認此事實,其理在此。原初水晶即然與正法同,使用原初水晶,則不能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請再參閱水晶雜談(112)。
如看懂此篇,再回看過去許多水晶雜談,應該都會再有更深一層的領悟。譬如曾寫過:「迷人自迷,夢中以為夢醒」,迷者實因五蘊愛憎而自迷,自以為夢醒者實因五蘊之精微集而自已為有所得,有所得即集,集就是苦,即然是苦,何來夢醒;真得道者,實無所得,是名得道。
以上就是「四聖諦」之淺析。
最後想說的是,由於本身讀到關於四聖諦的文章,已是多年前小學的時候,當時未曾真的明白;後來亦不曾讀相關佛經,也未依經文或佛理實修四聖諦。
寫上一篇水晶雜談後,原以為社團內,會聽從原初建議的,早已經聽從,不會的也就不會,那篇文章應該沒有什麼效果;沒想到有位社團成員,因文章來詢問,也因此因緣得以遠離一些問題。我有感用原初水晶的大家,有時想修行但又沒有因緣理解到正法,因而接觸有問題的系統,心裏就想說找一個正法分享給大家。
我自己靜靜內觀多年後,從自己內部已經自證了一些事情,其中有一部分我偶爾會在指出一些社團成員問題時,不自覺的提出,但並沒有有系統的整理過。當我開始思維想推薦一個正法時,讀到了「四聖諦」,發覺跟我自己內證的一部分,大範圍上是非常相似的;為何是一部分,因為我是無為法起修,無中生萬法,對應四聖諦的內容,特別是在滅諦處,道諦處,有多種法門隨緣出現,更依原初脈輪理論為核心修行,近年又用原初清淨能量清淨滅苦,並非僅依佛法而滅苦,修道;但確實一切正道,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由於我並沒有真的系統性的修習過佛法與「四聖諦」,因此以上內容,完全都是依著自己的領悟所寫的;當然我靜靜內觀的那段歲月,佛經部分翻看過「金剛經」,「圓覺經」,「六祖壇經」,常念「心經」,有趣的是如果依所謂「大乘」,「小乘」來分,我幾乎看的都是「大乘」經文,其實長大後也沒弄明白過四聖諦的內容;但就僅依大乘經文給我的影響,我卻在自身內自然體證到類似「四聖諦」的次第,從而以我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四聖諦」,所以題外話說一句,我覺得佛教本質應該真的並無大小乘之分,其分乃是人心之分,或理解方式之分。
言歸正傳,由於自己並非真正依佛教系統學習,而是於自身修行過程內觀時見到「四聖諦」,因此在寫文章時怕自己寫得太不對,對佛法有所不敬;因此我少有的在書寫時,主動進入空性狀態,以期可以儘量寫得契合自己的經驗,因此書寫之時偶爾無思無想,文句自生;有些文句看似裝神秘狀,非我特地如此,自然流出而已。
我只是個凡夫俗子,如不是見太多人因無正法而陷入種種大陷阱,我確實如我過去說過的,非常不願分享如何實際修行,以免誤人子弟;因此在此強調,以自己的體驗分享了我對「四聖諦」的理解,有所不足乃至欠缺,在所難免,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