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產品摩擦設計:讓使用者再次確認的必要性|EP62

產品設計階段我們常追求流暢的使用者體驗,希望用戶能夠輕鬆、直觀地完成各種操作,但有些刻意設計的「摩擦」反而能提升產品體驗,這篇想記錄「摩擦設計」(Friction Design)的概念,以及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raw-image

一、為什麼需要摩擦設計

⠀⠀

做產品設計最常聽到「Don’t make me think」,那何時會需要摩擦設計?

「Don’t make me think」是史蒂夫·克魯格(Steve Krug)提出的著名設計原則,強調產品使用流程應該簡單直觀,不要讓用戶過多思考,這一原則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實適用。

但某些特定場景下,我們需要用戶停下來思考一下,以避免潛在的風險或失誤,這些場景包括:

  1. 不可逆的操作:刪除帳號、永久刪除資料等。
  2. 付款金錢交易:線上支付、轉帳等。
  3. 個資隱私相關:授權訪問個人資料、分享位置等。
  4. 提出重要決策:提交申請、確認預訂等。
  5. 潛在危險操作:系統重置、格式化設備等。

在這些情況下,適當的摩擦設計可以幫助用戶再次確認自己的決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或麻煩。

⠀⠀


⠀⠀

二、摩擦設計的原理和應用

⠀⠀

摩擦設計的核心原理是在用戶執行某些重要或不可逆操作時,故意增加一些「阻力」,迫使用戶停下來思考,這種設計可以:

  1. 提高用戶的注意力:增加額外步驟,讓用戶更專注當前的操作。
  2. 減少錯誤操作:給予用戶反悔的機會,降低無意識操作的風險。
  3. 增強安全感:讓用戶感受到產品對重要操作的重視,提升信任度。
  4. 教育用戶:通過適當的提示,幫助用戶理解某些操作的潛在影響。

摩擦設計的應用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 二次確認彈窗
  • 強制等待時間
  • 要求輸入特定文字
  • 滑動解鎖

⠀⠀


⠀⠀

三、摩擦設計的案例

⠀⠀

  1. Apple iPhone的「滑動解鎖」:使用者需要滑動螢幕才能解鎖手機,這個動作通常不會在口袋中意外觸發,可以有效防止誤觸。
  2. Gmail 的「取消傳送」功能:發送信件後,Gmail 可以設定指定時間來取消,提供使用者一個「後悔」的機會。
  3. Amazon 的「一鍵下單」與確認頁面:亞馬遜提供了快速下單的選項,但在最後一步仍然會顯示訂單確認頁面,讓使用者有機會檢查訂單詳情。
  4. Facebook 的帳號刪除流程:臉書設計了一個複雜的帳號刪除流程,包括多次確認、30 天等待期等,以確保使用者真的想要刪除帳號。
  5. 股票交易 APP 的交易確認:許多股票交易 APP 會在使用者下單時顯示交易彈窗,並要求再次確認,以防止錯誤交易。

這些案例都巧妙地運用了摩擦設計,在不過分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風險。

⠀⠀


⠀⠀

四、產品經理如何學習摩擦設計

⠀⠀

作為產品經理,學習摩擦設計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 深入了解用戶行為:通過自己畫出使用者流程,可以了解使用者在哪一個重點環節需要「多次確認」,避免在無意識下操作不可逆的步驟。
  2. 研究競品案例:觀察同行業其他產品的摩擦設計案例,自己走過一次使用者路徑,確認他們在哪些點會讓使用者停下。

⠀⠀

比較大方向的原則是:

有可能會讓使用者後悔的行為,通常需要增加摩擦設計。

像是上面提到的 (1) 不可逆的操作、(2) 付款金錢交易、(3) 個資隱私相關、(4) 提出重要決策、(5) 潛在危險操作。

⠀⠀

在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判斷步驟:

  1. 平衡體驗與安全:增加摩擦同時,可以考慮提供選項,讓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跳過某些確認步驟。
  2. 告訴使用者阻力原因:明確告訴用戶接下來他即將做的行為會影響什麼,避免讓使用者感覺到操作不流暢。
  3. 多和設計師討論:和設計團隊討論過往產品設計有沒有類似的規範可依循,避免自己增加太多、或沒想到的阻力設計。

⠀⠀


⠀⠀

五、結論

⠀⠀

摩擦設計是一把雙面刃,正常運作下可以有效降低用戶的錯誤操作,減少產品維運或被客訴的成本,但過度使用也可能導致用戶體驗下降。

好的摩擦設計應該是幾乎不被用戶察覺的(我也正在學習怎麼適度增加摩擦在產品上),能在使用者要做出重大決策時發揮作用,既不會讓用戶感到煩躁,又能有效防止「後悔」。

如對這系列文章興趣可以再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