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ospective 是敏捷流程中的回顧環節,對產品經理來說是一個可以回顧過往、反思的時刻,這篇會記錄 Retro 的重點,以及產品經理可以如何運用 Retro,讓產品團隊提升開發效率。
一、Retro 不只是回顧,更是優化默契
⠀⠀一個 Sprint 通常是 2 週,而 Retro 通常會在 Sprint 的最後 1 或 2 天,由 PO、RD、UX、QA 等所有團隊成員一起檢討做得好與做不好的地方。但對 PM 來說,如果只是記錄問題與讚美進步,不一定能讓改善團隊遇到的問題,因此一個有價值的 Retro 會包含:
- 這個 Sprint 遇到哪些問題?重來一次如何更好?
- 哪些行為下次不要再發生?哪些行為下次要先執行?
透過 Retro 調整「團隊工作默契」,讓所有人協作更順暢,更順暢的意思像是:
- PM 寫 PRD 文件時,在驗收標準要更仔細,對於待確認事項要有備註,避免 RD 開發到一半才發現需求被調整
- RD 進開發前,要先開一張 task 盤點現有機制
上面這種工作默契,會需要一次又一次的 Retro 讓大家都養成相同習慣。
一場好的 retro,就像產品經理對團隊成員的用戶訪談,不要只聽表面,要能從每位成員的故事背後挖出真實動機與痛點,將「抱怨」轉為「優化」。
⠀⠀
二、Retro 進行方式
⠀⠀
對剛開始帶 retro 的產品經理來說,以下是幾個可以參考的流程:
⠀⠀
(一)Retro 的流程(以 60 分鐘為例)
- 目標說明(5 分鐘):說明這次 retro 目的,通常會透過便利貼或看板工具,讓大家接下來可以留言個人看法。
- 思考時間(10 分鐘):讓每位成員針對 3 個方向留言「(1) 做得好的地方、(2) 可以改進的地方、(3) 需要討論的問題」。
- 分享討論(40 分鐘):大家各自分享每個看法,並一條條確認哪些是工作流程提醒,哪些要列入持續追蹤項目。
- 總結行動(5 分鐘):針對要追蹤的項目列出具體行動,指定 Owner 與 Deadline。
⠀⠀
(二)當團隊很安靜怎麼辦
- Product Owner 或 Scrum Master 可以先自己分享想討論的議題,引發共鳴後,再讓大家各自分享,例如先拋幾個想法「我觀察到這週需求到第 3 天仍沒有定案」、「我發現 QA 測試量能不足」。
- 或是先幫大家回顧一下這個 Sprint 做的事情,例如「我們這週做了 A/B/C Story」。
- 或是也可以讓大家匿名留言(但有時會需要當事人補充細節,因此不一定每個團隊都適合)。
⠀⠀
三、透過引導追問,發現團隊問題
⠀⠀
接續上述的 Retro 的「需要討論的問題」,Product Owner 或 Scrum Master 可以透過追問讓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確認要如何優化團隊默契。
⠀⠀
提問一:重來一次會怎麼做?
有時 Retro 會提出工作痛點,為了讓團隊跳脫情境限制,可以讓大家想像回到計畫初期時,要多做哪些事,例如詢問:
- RD 開發前可以多做哪些事,減少改壞舊有機制?
- PO 寫在 Planning 之前,可以多做哪些事,確認需求更明確?
- 哪些決策是緊急做的?若重來一次會有更好選擇嗎?
- 若你是他,你會先做什麼事?(換位思考)
⠀⠀
提問二:如果這個項目會失敗,原因會是什麼?
有時開發會被壓 Deadline,為了讓大家提早認知到風險,可以透過負面顯化(Negative Visualization)來做練習風險控管,讓團隊刻意去思考最壞的情況,以利提早辨識被忽略的風險,例如詢問:
- 這些 Story 底下的 Task,是否都有抓 Buffer?
- 哪些 Story 有相依性?若其中一個 Delay 是否會導致 QA 測試延後?
- 有哪些項目需要提前確認?API 是否有先確認能否打通?
⠀⠀
提問三:好的地方可以被複製嗎?
有時成功也需要被檢討,這樣才能將成功案例複製給其他人,例如詢問:
- RD 有做哪些事讓這個 Sprint 開發更順利?其他 RD 可以參考嗎?
- PO 文件有多寫哪些細節,讓大家看完更理解需求?
⠀⠀
提問四:現在的問題是否之前就有跡象了?
Retro 場合不一定只看到該 Sprint 的問題,有些是長期累積的小問題,只是一直沒有人提出,例如詢問:
- 這個情況是這個 Sprint 才出現的問題嗎?
- 問題出現時,是否 Sprint 過程中已有人提出、但沒有被處理?
⠀⠀
四、打造心理安全的環境,讓團隊願意說實話
⠀⠀
上述提到了 Retro 進行方式,但 Retro 最怕流於「抱怨大會」、「檢討當事人錯誤」,久了就沒有人願意說實話了。
為了讓反思更有系統,PM 需要建立以下幾個原則:
- 提出建議,而非單純批評:
(O)「之後在 Planning 會議前,請 PO 先確認哪些需求是確定的,哪些是尚未定案的,針對不確定的項目可以先被住,這樣 RD 就知道哪些先跳過」
(X)「PO 需求為什麼不定義好」 - 討論事情,而非討論當事人:
(O)「下次開發前記得先確認新舊版的相容性」
(X)「王大明做事細心一點,請勿再犯」 - 討論解法,而非一昧防備:
(O)「大家之後遇到若要修改 OO 程式碼,要留意 ABC 情境」
(X)「這不是我的錯啊」
在開過數十次 Retro 後,我發現願意讓團隊說真話的關鍵是 PM 要能自己先認錯,像是我有時會在會議直接說「我漏盤點到 OO 情境,下次我會先在 Story 備註說這項待確認,確保自己記得」,若刻意營造出 PM 不可被挑戰的形象,久了團隊成員就不會想說實話。
⠀⠀
五、Retro 後的行動要被紀錄和追蹤
⠀⠀
很多 Retro 的行動項目最終都石沉大海,原因是輸出不夠具體或沒有追蹤,過往我們團隊針對要追蹤的項目,都會列出:
- 具體行為(Action):不是「工作要仔細」,而是「Story 待確認項目請另外開 Task,確保當事人記得」。
- 責任清晰(Owner):每項行動都要指定負責人,例如 PO、RD、UX。
- 時間明確(Deadline):什麼時候要做完,什麼時候檢查。
但也不是每項都要這樣列出追蹤項目,有些主要是放進會議紀錄即可。
⠀⠀
六、結語
⠀⠀
產品經理透過 Retro 會議不只可以知道團隊問題在哪,從流程、決策、角色到文化,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被反思。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