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理解幾個《論語》仁字章節的意思《仁字本義猜想》04

在《仁字本義猜想》一文,推測人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就做到仁,也可示意表達成:

環境﹢身分﹢(與環境和身分)相符合的行為 → 仁

現在用這個仁字本義猜想來理解幾個《論語》章句,而這也是對這個猜想的初步驗證。


1.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

大意: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位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

照字面翻譯意思就是,樊遲問:與環境和身分相符的行為是什麼?孔子說:愛人。考慮當時的語境,這段表達的可能意思是: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這裡特定環境是樊遲的職務,特定身分就是樊遲的職位;仁就是指「與樊遲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愛人」。

環境 ﹢ 身分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樊遲職務﹢樊遲職位﹢愛人 → 仁


2.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大意:志士仁人,不為了求生,去表現出“與其身份不相符合的行為”,只勇於犧牲,來堅持表現出“與其身份相符合的行為”。這一句結合文天祥的例子比較容易理解。文天祥做到了殺身以成仁。在是否向元朝投降的抉擇上,文天祥是「寧可犧牲,也不背叛宋朝」。這裡特定環境是是否要投降元朝,特定身分是宋朝大臣。仁是指在這特定環境,特定身份,文天祥表現出與宋朝大臣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具體就是殺身成仁、犧牲不背叛宋朝。

環境 ﹢ 身份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投降元朝﹢宋朝大臣﹢殺身 → 仁


3.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

大意:君子沒有吃完一餐的時間,背離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顛沛流離失所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的行為。 (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有君子的風度、行為標準)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任何環境﹢君子﹢君子的行為標準 → 仁


4.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論語》

大意:孟武伯問:子路已經做到了總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裡的仁含有對時間跨度的要求。仁不僅是說,子路在已往的幾件事上,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而更像是說,子路達到了事事上,總能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並可預測子路今後也會如此。

在理解仁對時間跨度的要求後,我們猜測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仁者」。仁者就是在任何環境,任何時候,都能夠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5. 貴賢,仁也; 賤不肖,亦仁也。 《荀子》

大意:對待賢人, 尊重是相符合的行為,對待不肖之徒,鄙視才是相符合的行為。

荀子的這一段貌似荒謬。你尊重人是仁,你鄙視人、不尊重人同樣也是仁。其實不然,只要考慮環境,結果必然如此。他們是賢者,這是環境,這時尊重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他們是不肖之徒,這是環境,這時鄙視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對待賢人﹢人﹢尊重 → 仁

對待不肖之徒﹢人﹢鄙視 → 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