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2.《步虛大師預言詩》第十一節歷史事件

今天要來簡單說一下,《步虛大師預言詩》第十一節的歷史事件。

蓋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見承平,百年大事渾如夢,南朝金粉太平春,萬里山河處處青。

這首詩是將第一至第十節預言做個總結,描述「國共兩黨分據兩地、各管各的」,今天就來大略介紹一下。

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撤退來臺,至此開始了兩岸各自表述、各自管理的局勢。

在1949-1970年代,屬於敵對的軍事對峙期,中共政府視國民黨為叛亂政權,宣稱自己有權「統一中國」;而中華民國政府自稱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計畫「反攻大陸」。兩岸持續在沿海地區展開軍事衝突,最著名的就屬金門823砲戰。在冷戰背景下,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以此來牽制中共。

在1950年到1970年中間,中共也不斷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承認其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中共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冷戰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末,才漸漸緩和。隨著毛澤東去世後的改革開放、中美關係解凍,兩岸關係也開始變化。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此外,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開端。

1990年代以後,兩岸經濟交流迅速發展。臺灣企業大規模投資大陸,形成了緊密的經貿關係。兩岸人員的往來、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增多。

在各自的管理上,中共實施一黨專政,全國人大作為最高權力機構。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等領導人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場經濟體制,但政治上仍維持嚴格的黨領導。

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初期,也建立實施一黨專政,1949-1987年間實施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控制言論自由和政治活動。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後,臺灣才逐漸轉型為多黨制的民主政體。

而在1950-1970年代間,政府施行以農業改革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政策,注重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成功實現了經濟飛躍,被稱為「臺灣奇蹟」。

自從國共兩黨分隔兩地後,形塑了截然不同的政經、社會管理體系。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呈現了在不同時期,兩黨在各自治理與對外政策上的差異;反映出中國歷史和政治格局的複雜性。

《步虛大師預言詩》第十一節,就是在預言國共內戰後的兩岸情勢。

今天就介紹到這邊,謝謝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