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棗齋﹞《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2024/01/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40111,第一本書,《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杜正勝著,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卷文化,2023.12:初版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朱天心〈古都〉
raw-image



話說從頭,自從先祖飄洋過海,或是根本不用過海,就土生土長土到我懷疑我根本就是馬卡到族人後裔,奈何有段時間國族哀怨情仇,讓我進小學讀的就是已經被塑造好的教材,國中時所學的歷史地理基本上也不脫離中國史的範疇。直至開始漸漸社會情勢有了轉變,土生土長的人們開始尋找土生土長究竟自何而來,考究島上到底有多少故事以及歷史是我們未曾參與過,亦或是被刻意忽略過的?於是亂紛紛一團的思緒漸漸被研究者學者們開始一落一落地找出來。那我們那小時被塑造的教材、課本知識根源又自何追溯,到底兩岸是否同宗同親還是需要一刀切割?怎麼說也說不清了。

可文化脈絡原則上相當難以切割,也不可輕易切割。因此杜正勝先生這本書成為2024年第一本讀的書,不外乎是想趕在總統大選前偷空一讀,理清理清腦內的回路。起初有是如此,身出自宗教聖地,海港文化在早期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自是信奉神明。一次聚餐親人論及剛去王爺廟參拜,講到師父是中國來的,隨即被另一個親友打斷說,我們所奉祀的神明哪個不是中國來的。本想出頭緩頰,奈何口中魚鮮滋味甚美,有些想法就跟著食物一起吞下去。

想想,中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鑑於書讀得少,剛好友人又提到這本書化繁為簡,許多疑惑可以藉著書中脈絡一一回答。因此買書一讀,囫圇吞棗後感想是這樣的。文化/文明的誕生不是突然一個大地方突然就冒出來,文化/文明反而會是多點齊發,然後交互影響,進而擷彼之長,舉個例子,比如印刷術的改良以及火藥的傳播。

多點齊發可以參考文明6這個好遊戲

多點齊發可以參考文明6這個好遊戲

漸漸地就會誕生出文化/文明的集團,以中國的方式論定,大概就是華夏與夷狄之分。那華夏與夷狄之別誰才是主流?舉個例,你可以找到華夏路,但找不到夷狄路。但同時你也可以找到凱達格蘭大道還有馬卡道路,而且都不算小條。然則不管是集團還是同盟都有所謂的交互往來,有集團之異,有意見相左之鬥。比如漳泉械鬥,不但是比出身,還有資源優劣的差別。總之非主流集團就是沒文化沒教養,主流集團可以下這種沒營養的論斷。而這也是一種不能說是意外的文化傳承。但你可以意識到這種集團差異,一如我現在聽到開山撫蕃都還是覺得怪怪的。可能我的祖先覺得撫你一摳芋頭蕃薯啦!也才會有書中所提到當周朝周夷王王室式微,楚國國君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宣告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因此非主流在經由世代演變勢力消長,也有能夠成為主流集團的一部份,從而進行文化輸出。問題在於進行文化輸出,以中華各朝代帝國之論,從周朝起鮮有所謂文化並存的意識,通常為了管理之便也常對所統治的人口進行文化改造。在台灣,也有東寧王朝、日治、國民政府治三種文化改造的歷史。但哪怕是說台語要被掛狗牌罰十元或是皇民化運動讓輝伯有段時間叫岩里政男,都是政治中心進行殖民教化。教化是為了讓你成為我,從而得到更好的管理。也就是說,教化原則上是一種統治/管理手段。而以筆者粗淺的知識看來,原則上全世界都是如此,而積極的文化輸入,都可粗淺概括論之。

但也不能忽略文教是政治中心的建立的一環,也是帶來經濟的現實條件。國際上物質資源的買賣有時也會因片面的政治因素而導致禁止輸出,比如現下美方禁輸出半導體設備或是晶片給中國只為避免其他可能發生的不測。同時中方也能因為部分理由影響,提高ECFA的貿易關稅。孰重孰輕?不能避免的是政治影響經濟的背後也隱含所謂主流集團之間的對抗,以及小國如何在其中求生存或是自行走出一條穩健前行之路。

奈何,現今部分主流集團在文化/經濟/政治的版圖擴張上似乎從未理解尊重文化多點齊發齊發這件事實,改以經濟支援為首要,從事政治版圖的擴張侵略與異國公共建設的買斷。也有部分主流集團因政經關係拉入盟友給予支援,但未曾試圖要改造對方文化。從政治/經濟的擴張套用到歷來華夏夷狄兩文明集團的互動,回頭看清代征新疆,取版圖,從而以征服→統治→改造文化的脈絡看來,中國的形成早在華夏集團成形之際一路到清代都未曾改變,甚至影響清代皇帝本身的統治觀念,而清代從東北入關成為政治中心,本身也是外族華麗轉身成為主流集團的概念。

最後書內從文化、疆域、職貢來看待政治中心的形成,來闡述到底中國是如何產生。畢竟我鮮少思考過到底中國為何形成,也鮮少思索我家我鄉到底如何被劃入區域,而我竟如此誕生。從而讀完本書我終於明白原來中心的型塑有著主流集團刻意府鑿為之。哪怕是經濟/文化中心,都免不了有主流集團背後的管理意識。這種意識終究會對人造成影響。我想起我小時放學回家,走在四十米路上,路過蔣中正銅像時也會舉手敬禮,哪怕四周無人看,直到我們近年談起轉型正義,才知道當時年紀小。不過也不用擔心,唱最多國歌時應該也不是小學,而是服役時。而我在國中已經不怎麼習慣也不覺需要在戲院看戲之前起立唱國歌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