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電影手冊》雜誌主編讓-米歇爾·付東所寫的《十三個小津》,討論了小津從1949年到1962年導演的十三部電影。
他們分別是:《晚春》《宗方姊妹》《麥秋》《茶泡飯之味》《東京物語》《早春》《東京暮色》《彼岸花》《早安》《浮草》《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秋刀魚之味》。
曾任日本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的佐藤忠男所寫的《小津安二郎的藝術》說,小津電影的兩大主題是:「嬌」與「愛」。
前者是「過分地期待對方的善意,當期待落空時心靈上就受到過分的創傷。」同時,「對小津來說,所謂愛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父母愛小孩,小孩要成材的一種「家庭利己主義」。
透過小津的作品可以發現,日本家庭跟社會的善與美和真,都依循著「人人心中都有一本帳」的自我導航來進行。
美國知名的日本電影評論家唐納德·里奇的《小津》認為,小津高度形式化的電影手法最終昇華為一種超越世俗經驗,甚至超越儀式性,到達神秘的境界。這境界好像終極人生教誨,是消極的積極態度。
消極乃是放棄與生活的抗爭,而積極則是在忍耐與認命中尋得對待生命波折的坦然,並以順服為代價獲取寧靜。
小津電影的故事通常是在描述,必須結婚的女性,在決定結婚之前跟之後所面對的家庭變化。《十三個小津》的作者認為,小津在其中展示出日本戰敗之後之所以能重新站起來,並且走向現代化所付出的代價是,讓日本傳統跟西方價值混雜到一起。
小津用影像展示出,身處其間的日本人的時間觀與空間觀。上班穿西服,回家馬上換成日式服裝的芸芸眾生,偶爾在現代化巨輪碾壓底下透透氣。但是,俱往矣。
我每次看小津的電影,特別是黑白片的時候,總覺得就算關掉聲音,也可以讓人迅速跌入時間的深淵裡。
小津在他的散文集《豆腐匠的哲學》裡寫說:「我這豆腐匠只能做炸豆腐和油方,炸豬排之類的恕不能為。」小津賣的豆腐就是深淵裡,凝固的時間,送往迎來,隱忍,跟不得不接受的嘆息。
這本小書,非常適合給小津影迷俱樂部新進成員閱讀。同時還可以搭配觀賞德國導演溫德斯,在上個世紀拍攝的紀錄片《尋找小津》。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真的是你我可以蒐藏的導演作品全集。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