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伴侶,不是情緒沙包:親密關係中的誤解與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愛是彼此扶持,而非只是情緒的宣洩口。」


此系列文章發佈於與說土語的臺灣菸酒生合作的專題 打開天窗。主要討論男女價值觀上的異同。
raw-image


我希望對方可以接住我的情緒


這句話很熟悉嗎? 我以前也對另一半說過


也許是受大人的『示範』,我曾經以為對伴侶的態度就是要『real』,我應該要把情緒沒有掩飾的展現出來,讓她看到最『真實』的自我,這才是『愛』、『誠實』跟『負責任』的表現。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理所當然的把『情緒霸凌』加諸在我們最愛的人身上呢?

誰教你的?


『情緒霸凌』的無形傷害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不自覺地將伴侶當作情緒的出口,認為對伴侶發洩情緒是理所當然的,我希望在我墜落的時候,對方扶我一把。


這句話是對的,但他是扶你一把,不是像是駝獸一樣一直馱著你。


『承接彼此』不是你『情緒霸凌』的借口


這種情緒霸凌的行為,對關係會造成了無形、長期的情緒傷害,削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尊重。我們以為在愛,卻變成了情感的凌遲。


愛得遍體鱗傷沒有錯,錯得是我們對『伴侶』關係的錯誤認知


我們需要反思,伴侶真的應該承受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嗎?


『理所當然』的錯誤觀念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伴侶是情緒沙包?

這源自於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親密關係就意味著可以毫無保留地宣洩情緒。但事實上,這樣的態度只會讓對方感到壓力和負擔,長期下來,關係也會因此而破裂。或者兩人的關係最後只維持在婚姻、子女、貸款上,當外部問題解決了,你們兩個人還願意繼續下去,不選擇離婚嗎?


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應該要被改變。

raw-image


伴侶的真正意義


伴侶應該是陪伴我們完成生活成就、共同扶持的夥伴。我們一起面對挑戰、分享喜悅,一同完成人生的任務。這種共同成長的關係,才是親密關係中最寶貴的部分。我們應該珍惜彼此,而非將對方當作情緒的垃圾桶。


伴侶就像是一輩子的合作夥伴


伴侶,就像是一輩子的合作夥伴。我們的個性或許迥異,有人外向熱情,有人內斂沉穩,但正因為這些差異,我們才能夠互補彼此的不足,共同成長。我們為了共同的生活目標而努力。


在成功的時刻,我們一同慶祝,分享勝利的喜悅;

在面臨困難時,我們互相打氣,給予彼此力量,克服種種挑戰。


我們不用什麼都一樣,我更喜歡彼此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我們可以比次欣賞,彼此討論,因為這樣的生活,才會有繽紛的色彩。


如果生活平凡會不會就因此失去了熱情?

事業也不是24H都在上班

不過相對於生活的繽紛絢爛,我這老人已經慢慢追求『平凡就是幸福』

我們可以活得像是熱紅酒

不需要天天都是伏特加跟威士忌


這樣的伴侶並不容易尋找,一輩子能遇到一個,已是莫大的幸運。


分享情緒而非宣洩


情緒的分享是增進彼此理解的重要方式,但分享不等於宣洩。


我們可以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但不應該將所有負面情緒全部傾倒在對方身上。適度的情緒表達,能夠促進關係的健康發展,而過度的宣洩則可能造成反效果。


這樣好像我很無情很78?

其實不是的


我只是見證、受夠了很多身邊人對彼此伴侶的歇斯底里跟情緒暴力,對老闆或仇人都沒有這麼狠心了,我其實很不明白會什麼要對另一半這樣的霸凌跟暴力。


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覺得這樣對伴侶理所當然。


自我情緒管理的重要


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的責任。

因為情緒終究是你的


我們不能期待對方『永遠』承接我們的負面情緒,你可以消化後丟出,你可以承受不了完全爆發出,這些都是伴侶一定願意互相扶持幫助的。


但你不能方便當隨便的隨意丟出。或是將自己的情緒消化永遠『外包』

看起來很像,但我覺得完全不一樣

而我看到身邊越是在乎這一份關係的人,總是傷得越深


我們要找的伴侶,從來不是能接住我們情緒的那個人,而是能夠把自己情緒照顧好的伴侶。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當兩個情緒『可預測』、會『嘗試認真想要』解決問題的人走在一起,才能好好的體驗生活。

那種出問題就外包給家人、朋友,恨不得將一切都捲進去的人,我真的是謝囉~


最後我只想說

愛情不是情緒的避風港,而是共同成長的旅程。我們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尊重伴侶的感受,細水,也才會長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mma Tsai-avatar-img
2024/10/07
的確,但是人是最健忘的動物,在一段關係久了後最容易忘記的是不能對對方的所有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可我們卻常常這樣做,所以能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Emma Tsai 我們真的很容易將很多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我漸漸的將身邊的人當作是珍貴的合作夥伴,而不輕易用愛來包裝一切,這樣讓我可容易警惕到自己
avatar-img
說土語的韓國實媳生
124會員
68內容數
我是子沃,說土語。不是土著語,是土耳其語。這裡大部分是關於我在土耳其、日本、韓國、台灣的日常或是旅遊紀錄。留學土耳其、日本工作、與韓國人結婚。 如果每個人一生中只能做好一件事,那麼我大概選擇了語言學習。
2024/10/05
人格養成和天性,變得比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還要複雜。 mbti 也就是個交互作用,只能在初識參考,出事就突變了。
Thumbnail
2024/10/05
人格養成和天性,變得比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還要複雜。 mbti 也就是個交互作用,只能在初識參考,出事就突變了。
Thumbnail
2024/08/02
臺女高飛盡,臺男守空閨。不看也相厭,回首老藍男。
Thumbnail
2024/08/02
臺女高飛盡,臺男守空閨。不看也相厭,回首老藍男。
Thumbnail
2024/08/02
此系列文章發佈於與 說土語的臺灣菸酒生合作的專題 打開天窗。主要討論男女價值觀上的異同。 『綽』,在字典解釋上有 “寬裕” 的意思。 今日社會依舊很多既有觀念要求台灣男生,期待他要有錢、有事業、有責任、有閒、有打扮、愛家......。 不夠寬裕的台男都是有問題的
Thumbnail
2024/08/02
此系列文章發佈於與 說土語的臺灣菸酒生合作的專題 打開天窗。主要討論男女價值觀上的異同。 『綽』,在字典解釋上有 “寬裕” 的意思。 今日社會依舊很多既有觀念要求台灣男生,期待他要有錢、有事業、有責任、有閒、有打扮、愛家......。 不夠寬裕的台男都是有問題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與迴避型依附伴侶相處的愛情指南。文章探討迴避型依附風格的成因與特徵,並提供處理情感交流困難、衝突退縮等常見情境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建立安全感、增進溝通技巧,最終目標是共建親密關係,讓愛情不再是獨角戲。
Thumbnail
與迴避型依附伴侶相處的愛情指南。文章探討迴避型依附風格的成因與特徵,並提供處理情感交流困難、衝突退縮等常見情境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建立安全感、增進溝通技巧,最終目標是共建親密關係,讓愛情不再是獨角戲。
Thumbnail
作者認為,如果伴侶可以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我們、讓我們有安全感, 我們就能全神貫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把生活過得精彩, 這就是「成年人的安全基地」。 所以,依附並不是壞事, 重點是「找對人來依附」。
Thumbnail
作者認為,如果伴侶可以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我們、讓我們有安全感, 我們就能全神貫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把生活過得精彩, 這就是「成年人的安全基地」。 所以,依附並不是壞事, 重點是「找對人來依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情感關係中,如何通過遇到的小摩擦來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兩者的價值觀差異成為溝通的契機,學習在愛中保持自我與包容彼此。最後,愛情的牢固源於雙方的理解和支持,而非勝負之爭。這段關係不僅是相互依賴,也是共同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情感關係中,如何通過遇到的小摩擦來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兩者的價值觀差異成為溝通的契機,學習在愛中保持自我與包容彼此。最後,愛情的牢固源於雙方的理解和支持,而非勝負之爭。這段關係不僅是相互依賴,也是共同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愛是彼此扶持,而非只是情緒的宣洩口。」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把伴侶當作情緒的宣洩口,卻忽視了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本文探討情緒分享與情緒霸凌的區別,強調伴侶之間應建立健康的情感支持體系,而不應該將所有負面情緒都卸給對方。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情緒管理,珍惜伴侶間的珍貴關係,以共同成長作為愛的基石。
Thumbnail
「愛是彼此扶持,而非只是情緒的宣洩口。」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把伴侶當作情緒的宣洩口,卻忽視了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本文探討情緒分享與情緒霸凌的區別,強調伴侶之間應建立健康的情感支持體系,而不應該將所有負面情緒都卸給對方。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情緒管理,珍惜伴侶間的珍貴關係,以共同成長作為愛的基石。
Thumbnail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在情感關係中,良好的溝通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朋友與男友之間的對話,揭示了誤解和防禦機制如何影響彼此的交流。透過自身的反思和正確表達情感,雙方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並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學會清晰傳達自己的期望,無論情況如何,都是關鍵。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也為未來的良好溝通奠定基礎。
Thumbnail
在情感關係中,良好的溝通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朋友與男友之間的對話,揭示了誤解和防禦機制如何影響彼此的交流。透過自身的反思和正確表達情感,雙方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並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學會清晰傳達自己的期望,無論情況如何,都是關鍵。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也為未來的良好溝通奠定基礎。
Thumbnail
在我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兩性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理解與親密的橋樑。今天,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打破兩性間的隔閡,並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兩性間的隔閡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事實上,這些隔閡往往源於我們對彼此的誤解和刻板印象。因此,打破這些隔閡的第一步就是去認識和理解對方。
Thumbnail
在我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兩性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理解與親密的橋樑。今天,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打破兩性間的隔閡,並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兩性間的隔閡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事實上,這些隔閡往往源於我們對彼此的誤解和刻板印象。因此,打破這些隔閡的第一步就是去認識和理解對方。
Thumbnail
「關係是一種微妙的藝術,需要不斷的修正和維護。成功的伴侶關係需要建立在信任、尊重、互相支持和溝通的基礎上,並具備解決衝突和協商的能力。如果你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要灰心,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重要的是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進而建立更健康、更穩固的伴侶關係。
Thumbnail
「關係是一種微妙的藝術,需要不斷的修正和維護。成功的伴侶關係需要建立在信任、尊重、互相支持和溝通的基礎上,並具備解決衝突和協商的能力。如果你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要灰心,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重要的是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進而建立更健康、更穩固的伴侶關係。
Thumbnail
人際關係的各種:伴侶跟友誼,建立及維持 伴侶關係: 1.情感需求:人類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來滿足情感需求,包括關心、支持、安慰、愛和被愛等。 2.伴侶的陪伴和支持:伴侶能夠給予生活上的陪伴和支持,例如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經濟上的支援等。 3.生殖和家庭:伴侶能夠一起生育子女,共同照顧子女,建立和維護
Thumbnail
人際關係的各種:伴侶跟友誼,建立及維持 伴侶關係: 1.情感需求:人類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來滿足情感需求,包括關心、支持、安慰、愛和被愛等。 2.伴侶的陪伴和支持:伴侶能夠給予生活上的陪伴和支持,例如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經濟上的支援等。 3.生殖和家庭:伴侶能夠一起生育子女,共同照顧子女,建立和維護
Thumbnail
許多伴侶會表示,這樣很好啊,只要他不來煩我,清心寡慾也不錯,事實上不是性愛突然消失,而是彼此親密出現問題才讓性愛停止,所以重點是關係疏離與心的背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彼此曾經身心相愛並攜手走入穩定關係,最後卻演變至此?有沒有方法可以改善和預防? 《以下是#鐵定增加親密感 的方法:》
Thumbnail
許多伴侶會表示,這樣很好啊,只要他不來煩我,清心寡慾也不錯,事實上不是性愛突然消失,而是彼此親密出現問題才讓性愛停止,所以重點是關係疏離與心的背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彼此曾經身心相愛並攜手走入穩定關係,最後卻演變至此?有沒有方法可以改善和預防? 《以下是#鐵定增加親密感 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