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虛擬世界的道德脆弱與權力重構

後數位時代對於大數據的需求,以及個資透明化的趨勢,導致現實與虛擬世界邊界的模糊化,然而,隱私的逐漸消失與虛擬世界的匿名性和現實中的權力結構變化密切相關。


虛擬世界匿名性與透明化


虛擬世界中的匿名性,使得人們的言行可脫離現實中由姓名所承載的意義,這正是人們在虛擬世界中感到更「真實」的原因之一。


同時匿名性給予人們一種自由的感受,在虛擬世界裡我們可以暫時性的逃離現實世界的符號系統,而自由的建構代表自我的虛擬身份。


但相對的這種自由也使得個體的行為,在無約束的環境下,滑向物化和暴力。當個體規避社會規範時所建構的欲望載體,即為「酸民文化」,這相當於是一種語言暴力與霸凌,在這當中也顯示匿名性逃脫現實後,所帶來對於道德規範的侵蝕。


匿名讓現實生活的名字暫時失靈,當個體在無需規範的情境下行動時,道德即不在場,個體的潛在暴力和欲望變得難以抑制,就如同瑪利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哪場展演一樣真實的展現欲望。


但隨著大數據和科技的進步,匿名性逐漸被透明化所取代。「個人數據」被大數據收集、分析,並被系統化地掌控,這使得我們的行為越來越透明化,我們收尋了什麼、講了什麼、拍了什麼、去了那裡,全部都成了一段段的數據,建立在大數據資料庫裡。


原本人們試圖通過虛擬世界填補現實中的欲望缺失,然而,在數位時代演變而帶來的透明化,最終並未能真正滿足人們的生活所壓抑的需求,反而加劇了個人的無力感。


去中心化的假象


虛擬世界原本因匿名性而形成的去中心化,在數據透明化的背景下,權力重新集結,科技公司、政府成為掌控個資的「大他者」。虛擬與現實不在有明顯的邊界,虛擬系統與道德規範被掌握大數據的機構所重構,進一步削弱了個體的自主性和對倫理的感知能力。


而隨著人們沉浸於虛擬世界的自我空間,看似更加能夠輕易的接觸到「他者」。但實際上卻因自我的身份重構,而不自覺的對於他者的排斥與壓迫,不斷的內捲的情況下,將使他者被消除;他者的社交空間不斷壓縮,他者被完全排擠,直至消失。在同溫層中,沒有他者的存在。


同質化地獄


在掌控大數據個資的「大他者」的資訊控制之下,個體也逐漸同化在無差異的「相同」之中,我們穿著一樣的喬丹鞋,吃著一起排隊的美食,跟著所有人都會去的網紅景點打卡;這一季流行奶茶色、下一季流行石榴紅。


數據透明化將個人行為的所有面向,全部導向於全體一致的行爲模式,但這種透明加深了個體在無形權力控制下的物化,表面上看似是數位時代不可避免的進化,但實際則是由「大他者」的權力結構衍伸,這也帶來了深層次的道德問題。


在這個虛擬與現實世界中,匿名性與透明化之間,顯示了的「道德的脆弱」和「權力的重構」,「匿名」而形成的語言暴力「酸民文化」;「透明」失去隱私所帶來的影響,即是個體的行為不再受到傳統倫理的約束,而是被無形的權力所操控如「網軍側翼」。


我認為這種現象反應出的是人類道德,在面對數據與科技力量時的失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