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跟自己相處很重要,在數字時代尤其如此

    raw-image


     《德國文化關鍵詞 : 從德意志到德國的 64 個核心概念》一書,探討了包括夜之寂靜、深淵、秩序癖、母親的重擔等,對於德國人的集體與個人心智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特質。

    其中我最有興趣的二個特質是「情同手足的樹木」,還有「中海拔高度山脈」。這兩個點,都在呼應德國人喜歡到森林裡面惝佯,沉思,交談的性格。

    光是走路還不夠,必須有樹木。光是爬山還不夠,必須有點高度。

    我前面曾聊過的《與瓦爾澤一起散步》這本可愛的小書裡,談到這個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齊名的瑞士作家,過世前十餘年隱遁到療養院裡。

    瓦爾澤每週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跟來訪的好朋友一起去,山上的森林散步。

    很多人聽過卻不一定讀過的《瓦爾登湖》,作者梭羅也不僅僅是蝸居在室內而已。他沿湖散步,他走進那些「較少人走的路」,他也與「情同手足的樹木」為伍。

    在音樂學院教授美學跟哲學的理查德•大衛•普雷希特,在他所寫的《我們的未來:數字發展烏托邦》裡提到,馬先生跟恩先生認為,共產社會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自由活動可以取代社會勞動。

    數位時代幫人們解決許多困難,讓許多勞動變得沒有必要。But(人生就怕這個,但是)我們似乎變得總是在「被動」的就我們現有的選項來選擇,而不是主動決定我們可以這樣做或那樣幹。

    何以致此?因為「數字第一,思考第二」已經成為數字社會的基本邏輯。我們追求績效,數字思考讓一切量化而不是質化管理。如果要質化,就得犧牲速度犧牲時間。

    德國人普雷西特問我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相信數字交叉比較,而不願意跟真人交流再做出決策?

    他進一步的表示:「由於它的成功獲得人們可以理解的首肯,但是同時它又造成文化和價值的丟失,對此人們同樣表示可理解的悲哀。」

    我們知道數字化會造成「價值」的流失,我們知道我們知道。但是,我們還是要繼續這樣的未來嗎?

    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答案的(因為,再一次的,我們得接受每個人的狀況各殊)。

    作者提到,我們得永遠要求自己有選擇的自由。支持你我可以繼續選擇的基礎,建立在我們的「自我驅動力」。文化藝術思想跟這個驅動力,大有關連。

    書中舉了許多有趣的案例,而最根本之處,我認為就是得學會並且珍惜跟自己相處的能力。

    怎麼做到?去散步,去山裡走走,給自己跟自己相處的完整時間跟空間。

    你可以嗎?你在乎你的未來嗎?

    只能盡量了。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