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從新ETF之發行來思考分散佈局(上)

一樣有師出同門的同儕,可以利用分散投資法獲得持續穩定的投報率。所以即使不那麼集中持股,也可以的,因為就是怕看不準。但即使如此,也不要超過太多檔(例如30檔),這樣才不會操作起來過於費時費力。

一樣有師出同門的同儕,可以利用分散投資法獲得持續穩定的投報率。所以即使不那麼集中持股,也可以的,因為就是怕看不準。但即使如此,也不要超過太多檔(例如30檔),這樣才不會操作起來過於費時費力。

  眾所周知,ETF的優勢在於利用一定的選股標準,來挑選出一籃子的個股並買入持有,而且會每年定時汰弱留強,以維持在持有名單中的個股都符合篩選標準。不僅是如此,即使是篩選標準本身,也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推出看起來更強更有效的標準,就以高股息ETF為例,從第一代的0056開始,可以陸續進化到更多代。因此,買入ETF這樣的一籃子股票,就是為了要分散風險,這會比起散戶投資人買進個股殺進殺出的平均投報率要來得好。而專家的研究報告也在在顯示著一個結果,那就是買入後長期持有的投報率會比波段操作要來得好。如果想要推翻這樣的論述,就得要證明自己就是那萬中無一的投資奇才,可以靠買賣個股來創造超越大盤或高股息ETF的投報率。

        可見,個股的操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原則上何必捨近求遠,非要去操作個股為難自己呢?因為都已經知道結果大概會是如何了。不過,若是對於個股的操作懷抱有熱情,那還是可以以衛星持股的方式,以投入部份資產的方式來操作。分散持有幾檔個股,然後持有,並且汰弱留強,把自己當作是一家迷你投信那樣來操作個股。就需要定時去注意手上持有這幾檔個股目前的情況是如何。並不是說看到有題材或是相對低點就買進,還是要看該企業的未來發展性。因此不能貪心,什麼都想要買一點,反而會因為頻繁交易而讓交易成本提高了。

        既然決定要買入,就不希望很快就被換掉,而且要能繼續建倉到一定數量才行。這就要自己去換算持有部位,例如以100萬資金投入,每檔上限就是10萬元,則A股每股100元,與B股每股50元,持有的股數就是不一樣。A股票就可以持有一張,而B股票則是持有二張。如果面額更大的個股,那就持有等值的零股。這也是對於自己選股眼光的考驗,如果把100萬元買進100檔個股,那每一檔都持有一點點,上漲的獲利空間也有限。要像投信那樣排一個十大成分股,自己選擇10檔最看好的來操作看看,然後承擔這樣的風險。所以說,當看到第11檔想要買入時,就要從原有的10檔中淘汰掉1檔,以完成替換,而且也不要替換太頻繁。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法是從撿菸屁股的理論,升級到以合理價格買進好公司,意指買進估值合理且有護城河競爭優勢的好公司,可以持續創造獲利。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在估值過高的前提下,即又該放棄買入或是停止加碼,因為以過高成本買入,獲利的可能性就相對縮小很多。這樣說來,即使是好公司,但是當前的股價過高時,還是不能買入。不過,即使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法再好再棒,但不代表就只有這種方法能夠獲利。一樣有師出同門的同儕,可以利用分散投資法獲得持續穩定的投報率。所以即使不那麼集中持股,也可以的,因為就是怕看不準。但即使如此,也不要超過太多檔(例如30檔),這樣才不會操作起來過於費時費力。

        既然要自己來組建ETF,無非就是希望能夠有一番成績出來,如果不成,再回到以指數型搭配高股息ETF的核心組合就好,反正結果就如專家所說中的,平均來說,個股操作難以打敗大盤,這也是很正常的。之所以要實際來操作,就是想要逐漸去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