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現今的媒體反倒像是 一只痰壺

媒體在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功能

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媒體的報導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對重大議題的關注,促進社會討論與思考,進而推動社會進步。此外,媒體也是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樑,有助於增進民眾對政治、經濟等議題的了解,提升公民素養

然而,媒體也需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避免偏頗報導、不實消息的散播,應堅守事實與公正,並秉持著專業倫理。總之,媒體作為社會的第四權力,其功能與影響力不可忽視,應當持續關注並加以重視。



媒體引發無建設性的批判、嘲諷和謾罵

近年來,除了傳遞資訊、引導輿論外,也常常成為社會議題的焦點。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媒體在處理某些議題時,往往容易引發一些負面反應,甚至造成社會上的不良情緒。其中,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媒體在討論特定議題時,所引發的一系列負面言論和情緒

近期,媒體所引發的議題中,不乏一些自以為是的人對其進行批判、嘲諷和謾罵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毫無建設性,更容易使得討論陷入情緒化和負面化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偏激的言論往往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社會對立和紛爭。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種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和反省。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言辭激烈的批評和謾罵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更加複雜化。當媒體提出一個議題時,我們應該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來對待,透過建設性的討論和溝通,來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議題的深入探討和問題的解決。

其次,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媒體在提出議題時所扮演的角色。媒體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遞者,更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和推動者。因此,媒體在處理敏感議題時,應該更加謹慎和負責任,避免引發社會上的負面情緒和言論。同時,媒體也應該積極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思考和討論,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最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並不等於可以任意進行貶低和詆毀他人。在討論媒體引發的議題時,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觀點,保持理性和禮貌,共同來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總之,媒體在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功能,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共同來呵護和監督。當媒體引發一個議題時,我們應該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來對待,避免陷入情緒化和負面化的言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現今的媒體像是 一只痰壺

王敦在《晉書·王敦傳》中常以詩詞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詠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並以如意打唾壺為節,以致壺邊盡缺,後世遂以「唾壺擊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這段故事形象地描繪了王敦的心境。

媒體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擁有著引導社會思潮、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然而,媒體的功能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卻取決於其所呈現的內容和觀點是否客觀。媒體應該像是一面鏡子,客觀地呈現事實和觀點,而不是像一只痰壺般只會累積不健康的信息。唯有如此,媒體才能夠成為引導社會思潮、促進社會進步的有力工具。

客觀性是媒體最基本的準則之一,它代表著媒體在呈現事實和觀點時不受到個人偏見或利益影響。當媒體偏離客觀性,僅僅成為信息的傳遞者而非論述性思考的引導者時,便容易滋生偏見和誤導,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媒體在選擇報導內容和觀點時,應該謹慎對待,確保客觀性的呈現,以免誤導公眾,影響社會穩定。

媒體在呈現事實和觀點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多元性和全面性。多元性代表著媒體應該呈現多元的聲音和觀點,不偏袒任何一方;全面性代表著媒體在報導事件時應該全面收集資訊,不偏頗於某一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公眾獲得全面、客觀的資訊,從而有助於社會思潮的形成和社會進步的實現。

總之,媒體作為一個引導社會思潮、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應該堅守客觀性、多元性和全面性的原則,以確保呈現的信息和觀點是健康而有益的。唯有如此,媒體才能夠真正發揮其功能,引導社會思潮,促進社會進步。


你們若是誤認為,在這歷史快要走入尾聲的最後幾年間,所有傳媒都會由環繞在愛的高頻波的人所掌控,那就大錯特錯了。很有可能在某些恐懼已蟄伏好一段時間,當地電臺及電視臺——甚或最具影響力的幾家——將會對此事件作出充滿恐懼性的詮釋及報導,因而在那些無知到任由傳媒操弄的人群中引發騷動。甚至整個傳播網都可能朝此方向發展。

決定人類究竟會生活在愛或恐懼中的,是意念而非作為。當那些意念波散發出來後,就會吸引其他那些有類似波動的人,甚至他們本身及其世界,也都會受到那愛的波頻,良善的意識波及無限生命的吸引。

在每個人靈魂深處卓絕的內在語言系統中,不論男女都會接收到來自永恆之愛的邀約,邀請他們再度與愛為伴,並進入這座美不勝收的宇宙大花園中,尋得自己安身立命之處。對這座大花園而言,地球不過是其中的一畦花圃而已。


當今社群媒體的力量是不可否認的,它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對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對看法和信念的影響:

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社群媒體等,塑造公眾意見、觀點和信仰。

它塑造了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影響他們對社會、政治和文化議題的態度。媒體可以在重要議題上設定議程、框架討論並影響公眾輿論。

建構敘事和塑造話語:媒體在圍繞事件和問題構建敘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報導的呈現方式、使用的語言以及強調的觀點可以影響人們感知和理解複雜問題的方式。這種框架可以影響公共論述、塑造對話和政策。

文化影響:

媒體,包括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和文學,對塑造文化規範、趨勢和價值觀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反映並有時挑戰社會規範,影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們的身份以及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

社會責任:

媒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有責任傳播準確、公正和道德的訊息。符合道德的新聞實踐、事實查核以及堅持公平和客觀的原則對於維護公眾的信任和信譽至關重要。

教育作用:

媒體作為教育工具,提供獲取資訊和知識的途徑。它可以成為宣傳活動的平台,傳播有關健康、安全和社會正義等關鍵問題的訊息。

商業影響力:

媒體平台內的廣告和行銷活動對消費者的行為和選擇有重大影響。它們塑造慾望,影響購買模式,有時甚至延續不切實際的標準,特別是在身體形象和物質主義方面。

挑戰與錯誤訊息:

訊息透過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帶來了挑戰,例如錯誤訊息、假新聞的傳播和回音室,個人主要接觸到與其信念相符的訊息,可能會加深社會分歧。

從本質上講,媒體在擁有巨大權力和影響力的同時,也承擔著重大責任。它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塑造觀點、推動對話、反映文化價值和影響行為。作為媒體消費者,批判性思維和媒體素養對於駕馭多樣化的信息、辨別可靠的來源以及理解所呈現的敘述的細微差別至關重要。最終,負責任且消息靈通的媒體格局可以為一個消息靈通、積極參與和有凝聚力的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娛樂一詞的拉丁文原意是『轉移思緒以便欺騙』嗎?」有時候,我們會尋求轉移注意力。我們尋求媒體,以便轉移對現實世界中各種難題的注意力,也仰賴媒體來讓我們相信裡面所提供的一切。不論是真是假,媒體越是可信,我們就越喜歡。

社會心理學家凱倫·迪爾說:我們神馳於假想的世界時,我們的態度和信念就會變得和故事中的想法和主張更加一致。我們會停止懷疑,敞開心門去吸收虛擬世界所刻畫的各種信念,並照著那些信念和想法採取行動。

一般人都會接受社交催眠。難怪愛因斯坦說:“沒有任何問題可以通過創造問題的同一意識水平來解決。 ”

當人開始習慣用著未經組織的語言說話,他們接下來會省去更多思考空間,人性的尊嚴、理智、道德,在這過程逐一被汰去。然後在最終導致人格整體退化的現象。甚麼樣的環境,會造就甚麼樣的結果。

「那些不記得過去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卡爾·榮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