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金融知識】預判央行利率調整的依據之一【泰勒規則 Taylor Rule】

最近很久沒寫文章了,先跟各位說聲抱歉,感到非常對不起。
其實是因為原本公司的主管離職,單位內缺人,外加同時要斜槓念CFA,再加上經營外匯自營商,身體有點負荷過重特別是眼睛!因此,這段時間幾乎把除了正職工作以外的事情都先給緩緩!



泰勒規則 Taylor Rule是經濟學家John Brian Taylor於1992年所提出。

主要目的是建議及計算美國央行聯準會,如何來調整利率政策。

本文章摘要:

  1. 泰勒規則的公式是利用「通貨膨脹率」和「經對數Log調整後GDP數值」來計算出合適的「聯邦資金名目利率」。
  2. 泰勒規則在實際上運用面臨到不少挑戰,包含行政部門的政策執行遞延、央行無法執行負利率,以及行政部門有其他經濟刺激手段等。
  3. 其中泰勒公式當中「通貨膨脹率」佔據最重的比重,但聯準會的使命與目標當中有「促進穩定價格(通膨)」和「充分就業」的雙重使命。


誰是泰勒?

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的John Brian Taylor為現任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是新興凱因斯學派(New Keynesian Economics)的學者。

**關於經濟學派的粗淺介紹可以參考這篇

John Brian Taylor


泰勒規則 Taylor Rule是經濟學家John Brian Taylor於1992年所提出,主要藉由

1.利率

2.通膨率

3.GDP成長率

之間的關係,來計算出合適的聯準會央行政策利率。


泰勒規則 Taylor Rule的公式

老樣子, 讓我們先上公式:

其中:

I = 聯邦資金名目利率,也就是聯準會宣布的利率。

R* = 聯準會真實目標利率,一般設定為2%。

π = 真實通貨膨脹率。

π* = 目標通貨膨脹率。

Y = 真實GDP數值(經對數Log調整後)

Y* = 預期目標GDP數值(經對數Log調整後)



如何解讀泰勒規則?

過去幾十年,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定通膨維持在2%是最穩定的情況。

從泰勒規則當中我們要怎麼來判讀呢?

首先,

如果 真實通貨膨脹率 = 目標通貨膨脹率 (π - π* = 0);

真實GDP數值 = 預期目標GDP數值 (Y - Y* = 0);

聯邦資金名目利率 = 聯準會真實目標利率 + 真實通貨膨脹率 ( I = R* + π )

>>> 所以如果現在真實通膨利率是3%,聯準會目標是2%;

則聯準會應該要將利率調整為 3 + 2 = 5%




其次,

如果通膨比預期來的火熱

真實通貨膨脹率 > 目標通貨膨脹率 (π - π* > 0);

或是,GDP成長過於快速

真實GDP數值 > 預期目標GDP數值 (Y - Y* > 0);

聯準會的利率應該要比原本預期的還要再更高,意思就是更傾向要升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



反之,

如果通膨情況不如預期,甚至會通縮

真實通貨膨脹率 < 目標通貨膨脹率 (π - π* < 0);

或是,GDP成長小於預期

真實GDP數值 < 預期目標GDP數值 (Y - Y* < 0);

聯準會的利率應該要比原本預期要低,言下之意傾向降息,以促進通膨跟經濟成長。


這就是一種翹翹板的概念,所以聯準會跟央行就是一個在玩國家經濟翹翹板的組織。


如果國家經濟很危險的話,與其說是在玩翹翹板,不如說是在走鋼索,太左或是太右就都會掉下去粉身碎骨。







泰勒規則的應用與挑戰

泰勒規則簡單的公式,可以讓我們簡單的明白調整的方向,但是聯準會會面對更多特殊狀況,可能需要有更多方面的考量才是。


民主選舉國家的利率政策問題


根據統計,大多數經濟體,如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央行,在政策利率調整與泰勒規則來比對之下,可以很容易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之下都「升息升得太慢或過低」導致資產泡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主要的問題來源在於從2000年網路泡沫化之後,利率跟泰勒規則相比,都是長期處於過低的情況,最終導致資產泡沫化引發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

如果央行在此期間遵循泰勒規則,泡沫可能不會這麼容易快速成長,因為不會有這麼多人被刺激去買房。 

(或許這部分跟台灣房價有87%像,台灣長期低利率環境,較容易誘發房市長期看漲,過多的資金加速資產泡沫化。)

進一步來思考,如果我們判斷,現在央行的名目利率比實際應該要執行的還低,且未來幾年內也不會出現明顯大幅度升息,我們可以藉由本次的資產快速成長(泡沫化),搭上一波順風車(當然還要有能力及時下車),讓自己資產暴升。


經濟危機下的利率問題


在經濟情況相對穩定成長且通膨受控的時期,特勒規則往往可以作為相當準確的貨幣政策指南,但在經濟危機時卻會面臨到挑戰。


如上圖所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因短期且深度的經濟活動衰退,根據泰勒規則,聯邦基金利率應該要為大幅負值(將近負8%),但實際上,聯準會的利率最低只能低至於零

貨幣政策本質上在負利率是無效的,這時候央行也當然有其他應對措施,包括用聯準會硬出來的錢進行大規模資產購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其他包含發放現金福利或是等同現金的代金券(台灣在類似的情況下有發行過三倍券、五倍券),進行利息或是行業的補貼等等。


產業經濟與通貨膨脹的不可預測性


泰勒規則的公式十分簡單,但在GDP的變化以及通貨膨脹率的變化上,雖然是有許多資料可以佐證,但往往不可預測。

畢竟千金難買早知道,要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預測,那估計很多人事物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前聯準會主席Ben Shalom Bernanke伯南奇,就曾針對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泰勒對聯準會貨幣政策進行回應,伯南奇當時表示:「I don't think we'll be replacing the FOMC with robots anytime soon。」考慮到泰勒規則的侷限性,聯準會不會被制式化機器人的般的公式取代。


泰勒規則應用上的變化

當時擔任聯準會副主席Janet Yellen( 珍妮特葉倫)提出修正版的泰勒規則,對於「通膨目標」跟「GDP成長目標」應該隨著情況有不同程度的重視而不是使用相同的加權。

從公式可以看出一開始泰勒對於「通膨目標」跟「GDP成長目標」都給予0.5的權重加乘。

聯準會2022 年6 月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提出了這種「平衡方法」規則的一個版本,以下是當時聯準會考慮的幾個修正的變化:

  1. 延後泰勒規則的加息:因為行政部門的政策寬鬆可能會有時間遞延上的延遲。
  2. 加重GDP產業產出的相關數值:因為聯準會的使命與目標當中有「促進穩定價格(通膨)」和「充分就業」的雙重使命。
  3. 使用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PCE)作為通貨膨脹的首選指標。




結語與心得

儘管泰勒規則公式過於教條化,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經濟環境有許多不能處理的地方,但還是可以給我們一個簡單扼要的方向來判斷市場環境跟政策利率之間的關係。


其實我們都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就算是教條化的公式當中,裡面還是有參數是涉及「預期」跟「實際調查」這些都是每一位投資者需要花時間去研究分析以及討論的。


或許我們應該在將歷史拉得更遠來看看,幾乎古今中外的歷史當中都有經濟繁榮的通膨時代,也有經濟衰退的通縮時期;有歌舞昇平的和平時光,更有戰火連綿的戰亂紛爭。


數據的調整都是一時的,而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始終脫離不了人性,總是以不同面貌但是同樣人性在進行循環,不是嗎?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共勉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按下愛心當作鼓勵💖

💵想要持續獲得金融財務知識,歡迎追蹤+分享💖

💵普及正確系統性的金融知識是我的志向,歡迎留言給我鼓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