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都是屬於行為偏差中的『認知偏差』(Cognitive Errors),從這篇開始則是屬於『情緒偏差』(Emotional Biases)。
一般來說,『認知偏差』(Cognitive Errors)可以依靠學習來逐步改善,但『情緒偏差』(Emotional Biases)相較之下較難改變,不過可以覺察自己已經有這樣的情緒。
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Level 1的教科書裡面有特別提到個人投資行為偏差(The Behavioral Biases of Individuals),相信很多有在投資前輩們都聽說過也十分了解其內容,在這裡還是容小弟簡單的跟各位讀者說明CFA教科書裡面有提及的內容。
損失厭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經歷的一種情緒。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顯示,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程度竟高達獲利快樂程度的 2 倍以上。
這種心理偏差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决策,導致他們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與錯誤的交易行為。
一個人失去 1000元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得1000元所獲得的快樂。
p.s. 更讓人內心困難接受的是如果你曾經獲得過1000元,而這1000元又硬生生地從手裡消失是最為痛苦的。
行為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天生厭惡損失!
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在 1979 年發表的論文中,觀察到個體心理上的「損失趨避現象」。
p.s. Daniel Kahneman在展望理論的貢獻,使其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Daniel Kahneman同時也是2011年出版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
實驗分為兩組:
第 1 組實驗:實驗的對象都先給予 1,000 美元的現金。
實驗的對象可以有下面A或者B的選項,必須在A跟B當中選擇一項:
A. 50% 的機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 2,000美元。 (16%)
B. 100% 的機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 1,500美元。 (84%)
>>>在第1組實驗中,被實驗對象的16% 選擇A,84% 選擇了B。
學過基礎數學期望值的人都知道,A跟B的選項在現金期望值是一樣的,都是1500美元。
>>>人類在「可以獲得錢的情景中」,儘管期望值相同,仍會傾向選機率高比較確定的選項。
第 2 組實驗:實驗的對象也都先持有現金,但這次每位都給 2,000 美元的現金。
C. 50% 的機率損失 1,000 美元現金。(69%)
D. 100% 的機率損失 500美元現金。 (31%)
>>>在第2組實驗中,實驗對象的 69% 選擇了 C,31% 選擇了 D。
C跟D的選項在現金期望值仍然是一樣的,都是1500美元現金。
>>>人類在「會損失金錢的情景中」,就算期望值相同,反而會傾向避免選確定會損失的選項。
在設計的實驗當中,選項A 、B、C跟D的最終現金期望值都是1500美元現金!!
但是在有可能獲得利益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傾向選擇低風險穩定獲利的選項,而在有可能遭受損失的場景下,反而傾向選擇高風險比較不確定的那邊。
贏錢的時候想要早點確定獲利進行獲利了結(AKA贏了小錢就想跑),輸錢的時候不斷選擇有機會的選項。(AKA凹單不賣掉,永遠有機會!!)
損失厭惡是展望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人們在面對損失的時候會有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情緒強度遠超過了獲取相同價值收益的正面情緒反應。
這就解釋了人們在投資和決策中的一些不理性行為。
損失厭惡可能導致一系列行為,包括
這種心理現象的可能也有好處,可以避免投資者在虧損時過度悲觀而過早賣出,而在盈利時過度樂觀而錯失賣出時機。
損失厭惡是指人類所經歷的損失比同等收益更不對稱地嚴重。
這種對損失的巨大恐懼可能會導致投資者行為不理性並做出錯誤的決定,例如持有股票的時間過長或過短。
為了最小化損失厭惡的影響,投資者可以考慮採取策略性、系統性的資產配置,定期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並保持冷靜和避免過度受情緒左右來應對損失厭惡。
p.s. 許多股神都曾表示投資者常常要違反人性,甚至要長期忍受投資虧損,這反而有點像「中了損失厭惡」的狀態,但跟一般普羅大眾不同的是,通常股神都有十分充足的資料讓他們下理性的判斷,進而持續維持正確的行為,並有完整的策略來調控資金水位,而不是單純心理過不去在凹單!!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按下愛心當作鼓勵💖
💵想要持續獲得金融財務知識,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