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島民看國際》日本眾議院大選 執政聯盟難過半 日本政局變數大

raw-image

2024年10月27日,日本進行眾議院大選,465席國會議員全面進行改選,並在28日完成開票程序。這次選舉的開票結果顯示,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僅獲得215席(191+24),確定未能獲得國會過半(233席)席次,較上次大選所得到的279席,大幅減少了64席,失去執政優勢。

而身為日本國會第二大黨立憲民主黨獲得148席,相較於上次大選所獲得的98席,增加了50席,因此成為了此次大選的最大贏家。另外其他政黨的席位如下:維新會38席、國民民主黨28席、公明黨24席、令和新選組9席、共產黨8席、社民黨1席、參政黨3席、保守黨3席、其他無黨派12席。若將在野席次全部相加,為250席,超過執政聯盟所獲得的215席。日本政局從此進入朝小野大的局面。

在看完日本大選後,讓身在制度完全不同的台灣的我們不禁產生了疑問,如:「日本不是才剛剛選完首相?怎麼現在又在選舉了?」「日本的政治制度究竟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首先日本是內閣制國家,日本天皇作為國家元首並沒有實權,就是平時所稱的「虛位元首」。國家實際的權力在掌控整個政府的首相手上。而內閣制國家的特點就是國家行政團隊或稱內閣,是由國會多數黨的領袖進行組織安排,也就是俗稱的組閣。一般來說,內閣制國家的內閣成員往往是由國會多數黨的議員來擔任。其優點是:

  1. 責任政治:內閣需對國會負責,能展現民意政治,確保政府行為符合選民期待。
  2. 政策效率:行政與立法權相互結合,法案草擬者同時負責執行,有助於提高政策的可行性與實施效率。
  3. 靈活應對:倒閣與解散機制可有效化解行政與立法間的衝突,避免長期僵局。

但這樣的制度當然也伴隨著缺點,如:

  1. 專制風險:若執政黨控制行政與立法,可能導致獨斷專權,抑制在野黨的監督功能。
  2. 政治不穩定:在多黨制下,聯合內閣可能因意見分歧而導致政局不穩定。
  3. 缺乏制衡:過度合作可能削弱行政與立法間的制衡,影響人權保障.

而先前日本所舉行的選舉,並不是這次所舉行的全國範圍的眾議院選舉,是「首相選舉」,全稱為「內閣總理大臣指名選舉」。而又稱「首相指名選舉」或「首班指名選舉」,是日本國會決定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人選的選舉。日本首相與多數議會內閣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一樣,並非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黨提名、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一般來說,首相指名選舉中,各黨都會派出代表(通常為各黨黨首)參加選舉,最終當選的一般也是國會多數黨領袖。

這次日本選舉後,方才就任日本首相的石破茂已經表態不會辭職,但是因為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失去了國會的多數優勢,因此媒體預測若是在11月的首相指名選舉前,石破茂未能爭取多數人的支持,在現今日本國會朝小野大的情況下,恐怕會成為日本戰後最短命的首相,也將為自第二屆安倍內閣持續至今7屆12年的自民黨的執政劃下句點。

然而目前日本政局依舊有許多變化,因為目前在野陣營依舊沒有辦法進行統合,因此日本在野陣營未來是否能有挑戰石破茂首相地位的可能性,依舊無法斷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