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指數化投資人,遵從的應該是透過ETF做被動投資,不理會股市與金融市場的訊息。不過我也相信,有許多人過去都有投資個股的經驗,不管是用甚麼方式,即使是改用指數化投資為主,或許對於個股投資也還是會有一點點興趣。
今天分享這本由天下文化所出版的理財書籍,作者是謝天健(股市癮者),他曾任職國內前三大法人機構海外基金經理人,管理2億美元部位,年化報酬率約30%,拜訪過全球500間以上的企業,完成超過1000篇的研究報告。
目前為全職投資者,操作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與籌碼面為輔,堅持長期投資的理念,挖掘出受惠於趨勢的產業龍頭股(贏勢股),個人年化報酬率超過30%。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分享如何找到三年賺一倍的致富公式,第二段是探討如何戰勝人性的投資心理素質,第三段則是討論股市投資以外的議題,在投資的同時,如何賺取人生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不只賺錢,也賺到自己的人生。
隱者認為的贏勢股有兩個最大的共通性,一是它們處在一個成長中的趨勢,二是它們都是產業龍頭。簡單來說,就是趨勢的贏家。甚麼叫趨勢呢?擋也擋不住的趨勢就是好趨勢,更簡單一點說,這個趨勢會改變人類歷史嗎?還是他就如風一樣吹過,不會留下痕跡?
一個好的產業趨勢應該要符合幾個特質,是否可長可久,未來市場成長期達三年以上;是否進入門檻高,市場僅少數公司具備能力競爭;是否應用可擴大,高於10%的年增長率。並非一個產業的成長率越高越好,我們要的是穩健成長,而非短期爆發成長。
接著可以從護城河與含金量來找到值得投資的贏勢股。所謂護城河高,可以去看他的市占率,護城河越高的企業,往往也是在產業中市占率高的龍頭企業,不容易被競爭者取代。而含金量則是指這間公司的營收中,有多少比例與這趨勢有關。企業的技術好或是市占高,都能搭建護城河。
不過再好的股票也要買在合理的價位。許多人會用本益比來評斷股價價位的高低,但單純拿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高低來判斷價位是貴或便宜並不實際。例如整體AI產業的合理本益比是15倍,但輝達可能是60倍,台積電是26倍,上市不久的安謀高達300倍。每一家企業的地位跟所處環境不同,很難橫向直接比較。於是作者提議用本益比位階來更好算出合理的價位。
所謂本益比位階就是用過去5年的本益比常態分布,以平均值為標準計算標準差,評估目前的本益比是高於或低於過去5年的平均值多少。本益比位階並不能夠完美的預測或評估股價,它只能盡可能幫助我們算出股票的相對價值。
最後,該斷的股票不要留,每一個趨勢都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技術改變人類的行為,行為則改變消費型態,人類的進步就是建立在趨勢不斷的交地替更迭。譬如數位相機問世後取代了傳統的相機,但智慧手機出現後,又有一部分數位相機遭手機取代。
因此,當我們看好某個趨勢,打算投資三年,並不代表這三年就可以過閒雲野鶴的生活,要隨時注意有沒有新的趨勢來了,有沒有可能取代現在的趨勢,如果有,就應該要隨時做調整,因為我們必須考慮機會成本。
在了解如何挑選贏勢股後,也要搭配戰勝人性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擁有的是耐心,用長期思維等待收穫,然後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從眾,能忍受孤獨。在投資過程中一定會懷疑自己,但下了決策之後,就要對自己有完全的信心。
同時也要小心槓桿的運用,槓桿運用不好,只會讓好投資活得不久,壞投資死得更快。在正常情況下,時間是我們的朋友,投資能更長久,為我們帶來複利的效益。一旦開了槓桿,就會因為波動放大,容易被短期氣氛影響,時間就成了我們的敵人。
在書的最後一段,作者建議讀者將金錢的意義和價值最大化,財務自由的終點是懂得知足。財富自由是為了有時間去花辛苦賺來的錢,但必須先認清自己想要的事物為何?財富的意義在於提升生活品質,而不是成為壓力和負擔。
財富自由並不是有了錢就會自由,要真的能夠放下,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自由。作者建議要追求幸福感,別追高慾望,追求別人眼裡的成就,不如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者提到曾有人對他說,你太閒了吧,不覺得這樣很廢嗎?他已經可以很釋懷的回答,我才不知道你們在瞎忙甚麼。
在他沉迷於期貨槓桿的那段日子裡,每天都花好幾個小時盯盤,壓力大也不快樂,日子過得並不舒服。當時會強迫自己積極盯盤,彷彿花夠多的時間盯盤、交易,才會有安全感、才賺的到錢、才是別人眼中合格的交易者。
許多高頻交易者每天的生活真的就是這樣,能忍別人所不能忍的事情,但長時間盯盤交易的結果並不健康,也沒辦法放鬆,必須一直跟時間賽跑,犧牲人生的其他部分。後來作者放棄了那樣的生活,賺那麼多的錢,如果根本沒有時間用,為何要承受這些苦?更何況,如果花了時間盯盤還賺不到錢,情何以堪?
作者認為最舒服的投資方式是,不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研究一籃子的股票,而是花時間集中研究少數公司,如果你同時擁有多個產業的股票,不僅研究變得分散,難以深耕特定趨勢與產業,還容易導致對持股信心不足,被股價波動影響。
找到投資與生活的平衡,無聊投資,用心生活,多面向經營與衡量你的人生。要戒掉投資的癮,80%要用於穩健的長期投資,剩下的20%要用於相對大膽的操作。
最後分享一段書裡的小故事,有一位前輩分享過30%法則,他會每一年置換30%的持股,強迫自己去開發研究新的趨勢、產業或企業,另外70%持續看好的就不變。如此一來,就可以保有長期穩定的投資心態,也能適時的注入新活水,保持成長動力。
套用在人生上,我們也可以提醒自己,維持七成不變的生活,但另外三成則嘗試突破舒適圈,給自己新的挑戰,像是品酒、喝精品咖啡、認識新朋友,讓生活有不變的基礎,也有體驗的空間,最後再用減法刪去自己確定不要的部分,留下可以累積的知識、體悟、回憶,成為人生的醍醐味和養分。
書裡還有許多故事與癮者過去投資多年的經歷與感想,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購書閱讀。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