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位作者,洪哲茗與邱茂恒,分別都是財務顧問,這次由幸福文化出版社再次發行了這本新書《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針對理財新手、雙薪、三明治時代與屆退族群會面臨到的財務需求,分別提供12條專業且全方位的理財規劃建議。
針對常是月光族的理財小白,作者建議要先盤點錢都跑到哪裡去了,然後設定一個具體的財務目標,譬如換車、家族旅遊、孩子教育金與退休金規劃,接著才是思考要如何達成。
除了財務規劃,書裡還針對理財小白解釋了信用卡的使用技巧,了解貸款陷阱,並透過自己的收支表與金流管理圖來找出自己的財務問題,讓自己有能力開始累積儲蓄。還要了解工作到職前就該知道的勞健保與退休金問題,與私人保險的需求問題。
解決了以上問題,才是開始進入投資階段的時候。在進行股票投資前,需要先考量每個月的花費與年度預算,然後準備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儲蓄,讓自己面臨疫情、失業、各種意外時,都能有緩衝。
有些風險對人生影響不大,可以考慮自己用儲蓄準備,但考量到死、病、殘等對人生產生巨大影響的風險,我們需要使用保險轉嫁。這種巨大風險的需求不是一程不變的,小孩的成長、貸款的減少、財務狀況的不同,都會影響到需求。越早開始做財務規劃,承擔風險的能力越強,或許有一天可以考慮不需要再由保險轉嫁風險。
作者認為,沒錢的人才更需要理財,理財不是有財才來理他,而是你理他後財才會來找你。許多人以為購買金融產品或是投資就是理財,其實並不是。我們買東西的目的,都是想要解決問題或滿足期待,購買金融產品也是。
理財要解決的是,為什麼金錢會無法滿足自己生活的問題。沒有錢不只是金錢的問題,還攸關我們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價值觀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一生。而理財就是製作通往目的地的地圖,錢可以帶給我們想要的,因此需要規劃、了解自己的目標與現況,確立想要的生活型態,藉此調整財務狀況。
對於雙薪家庭,作者建議伴侶要談錢才走得長遠。各自的收入要如何安排,該各自提撥多少收入作為家中的公用基金,若其中一方辭去工作專心家務,是否也該領取一定的薪水,家中的支出預算要如何訂定,未來要買房還是租房,生育孩子該準備多少教育費用等等問題。
書裡再次建議要養成記帳的習慣,記帳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計劃。記帳的意義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並能協助做出財務上的決策,落實財務上的管理及達成想要的財務目標。同時也能認知消費行為背後的價值觀、動機及產生的影響,並了解自己做出不同的消費選擇,反映出哪方面的需求或信念。
針對雙薪家庭,作者會討論到養寵物、買房、保單、投資、遺產、孝親費等問題。以孝親費為例,在台灣的家庭裡,孝親費常代表兩種意義,一是表達孝順和尊重,二是承擔家庭責任。有些家庭會按照固定的傳統標準,有些則會根據實際經濟狀況調整,到底該給多少孝親費才能不讓一片孝心變成沉重的負擔呢?
書中提議,要制定明確的預算、與家庭成員溝通、做好緊急預備金儲備、定期檢視財務計劃、考慮保險轉嫁對父母的孝養責任、提升收入能力與執行長期投資。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孝心細心規劃,畫上那條財務界線。畫線不代表不孝,反而是讓孝心能夠長遠走下去的關鍵。
當年紀漸長,有了家庭與小孩後,父母的年紀也大了,成為了所謂的三明治族,這時財務壓力就更為沉重了。書中建議三明治族群要做好減壓與風險控管。緊急預備金變得更為重要,要換屋或舊屋重新裝潢也要審慎考量,父母的醫療費與子女的教育金都需要預先準備。
我以新生兒的保險為例,因為小孩年紀很小,保費相對便宜,保險業務員常會建議規劃終身型保險,但作者對於新生兒的保險有以下幾點建議。
在孩子能夠自立前,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所以在孩子出生時,自己的保障才是優先需要檢視的。保險要優先考慮一年期、保證續保的保險。若是要將一輩子的保險,趁孩子出生時就買足,那保費當然會非常昂貴。但若只購買當下所需要的保障,其實保費就會便宜很多。
購買終身險就是跟條款以及現在的醫療環境綁定,但未來醫療方式越來越進步,等孩子年老的時候,保險條款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就算保障到終身又有甚麼用?更不用說必然發生的通貨膨脹,會讓定額給付的保障越來越不值錢。
無法確定的事情才是風險,而無法承擔這個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我們需要轉嫁的是,發生機率不高,但一發生就可能讓你的生活過不下去的事情。需要考慮價的風險有醫療、重大傷病、失能照護、身故與對第三人責任。不需要考慮的風險有投資、儲蓄與退休。
為子女準備教育金就像是為他準備一罈現代女兒紅,孩子從出生到獨立,時間往往長達20年以上,善用時間及早規劃,長期投資就可以讓小錢變大錢。但儲蓄險並不適合用來做長期目標的資金準備,教育金的準備應以長期投資為主,例如股票、基金或ETF。
若能有紀律的投入全球分散的投資組合,每年投入3萬元,年化報酬率為6%的話,孩子22歲時可累積到130萬元(總投入本金是66萬元)。假設孩子長大不急著用這筆錢,繼續放著投資最為退休金的話,孩子65歲時可以滾成889萬元,這是不是一份物美價廉的人生財務禮物呢?
最後是屆退休族群的財務建議。這個章節會討論到退休後開銷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勞保該一次領還是月領、如何利用安養信託來保障退休生活、規劃資產傳承、如何防備詐騙、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財富與樂活退休才是真正的財富自由。
有一個單元討論到退休金不縮水的4個關鍵,就是要讓資產可以抵銷通貨膨脹。以四種投資金融商品的過去220年統計紀錄來看,股票的報酬率可超越通膨6.9%、債券是3.6%、國庫券是2.5%、黃金是0.64%,而現金是落後通膨1.4%。
抗通膨必做的4個退休金規劃,包含評估通膨對退休金目標的影響、試算社會保險的退休金、依照時間長短決定資產配置比例與保留適當比例的現金。尚在工作時,大概需保留6個月的家庭生活開銷當作緊急預備金。但進入退休階段,扣除掉每個月領取的退休金後,應保留2~3年所需的現金。這能讓你在市場大幅回檔的狀態下,走足夠的時間等待投資組合的價值回升。
作者在最後一篇提醒,財富是工具,不是目的。現在大眾接觸的理財資訊,多數都是在說要多少錢才可以退休,很少有退休想過甚麼日子的討論,更不用說為什麼退休想這樣過的引導了。彷彿只要存到某個數字的錢,就可以財富自由,過著童話般幸福快樂的日子。
窮得只剩下錢,還算幸福嗎?隨著年紀增長,同樣的錢能買到的人生體驗會越來越少,甚至有錢也買不到,譬如高空跳傘雖然需要一筆費用,但在年輕時做這件事,帶來得體驗價值應該都會高於費用。年紀越長,體驗的價值會逐漸遞減,不適感會增加。
但是財富曲線通常與體驗曲線相反,年輕時沒甚麼錢,老年時才慢慢累積一些資產。所以,如果要在人生累積最多的體驗,就要在對的時間花錢,甚至有追求破產上天堂的想法。如何在破產上天堂的理想狀態,與財務安全感之間找到平衡,是多數人一生都無法避免的理財作業。
黃金圈做法就是,先理解自己想過的生活,將這樣的生活花費具體化為數字,擬定好人生的財務策略後,才選擇金融工具或商品。如果本末倒置,最嚴重的後果會是:窮得只剩下錢。追求財富困難,追求自由更難 !
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在告訴讀者要如何投資,更是針對不同人生階段的讀者,提出應該要知道的財商知識。有正確的財商觀念,才能做出符合時宜的理財規劃,讓自己的時間與金錢,有價值的運用在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真誠推薦這本書!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