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千萬別再使用十塊錢的廉價打火機!

千萬別再使用十塊錢的廉價打火機!

新北市永和的王先生,是一位建築工人,過著平凡卻充滿挑戰的生活。10月21日吃完午餐便當後,正值休息時刻,他隨手從工地帽上取下那個在路邊檳榔攤買的廉價打火機,準備點菸。

然而,當他按下打火機的瞬間,悲劇發生了。

打火機的塑膠外殼突然爆裂,金屬蓋快速飛向他的右眼,液態丁烷洩出並點燃,導致王先生的右半邊臉被二度灼傷。現場慘烈至極,王先生的同事急忙報警叫來救護車,並在送往永和耕莘醫院後轉送林口長庚進行急救。

陳主任是長庚醫院「外傷急症中心」負責人,他對這類燒燙傷的處理經驗豐富,但對王先生的狀況也不禁感到憂心。由於打火機爆炸時,大量丁烷液體瞬間洩出且點燃,王先生的右臉被灼燒了5到10秒鐘,友人雖然立刻撲滅,但傷害已經深重。陳主任表示,由於右眼受到金屬蓋撞擊,眼球損傷嚴重,恢復視力的機會渺茫。臉部燒傷則因工地細菌環境惡劣,皮膚感染的風險很高,目前王先生只能住進加護病房接受密切觀察。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葉研究員也對此事做出說明,指出目前台灣市面上的廉價打火機大多來自中國,多數未經安全檢驗,常常因設計不良而導致事故。他進一步解釋,由於廉價打火機的塑膠厚度不足,內部丁烷液態不穩定,金屬蓋卡榫設計不佳等原因,這些不安全的因素都可能讓使用者,特別是吸菸者,受到嚴重傷害。葉研究員還提到,早在民國75年就有台中某位吳姓教師因廉價打火機內部彈簧飛出導致失明的案例。他提醒大家在選購打火機時,應盡量選擇噴射式或品牌可靠的產品,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

以上新聞都是假的,我自己想像和編寫出來的。

假新聞已經發展到了影響認知的程度。

這篇報導的故事情節、角色名稱與細節,完全出自想像,人名的姓氏對照了網路上的公開資料。這樣編排的原因就是為了展示網路上的假新聞是如何引起人們的關注,激發強烈的情緒反應,並誘導人們在不經查證的情況下轉發給更多人。然而,透過這樣的呈現方式,說明了假新聞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令人吃驚的警示,它的真正風險在於讓人無形中接受了未經查證的訊息,進而可能成為誤導他人的一環。

真假難辨:網路謠言的特性與危險

網路傳播的假消息常常混合真實事件的細節,以增強可信度。就像這篇關於打火機爆炸的故事,雖然故事聽起來好像真實,但完全是虛構。假訊息製造者往往有技巧地夾雜真實事件的情節或擷取真實單位與地點,這樣一來,讀者更容易陷入真假難辨的困境,信以為真,甚至出於善意或恐懼的心態進行轉發。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為何假訊息能迅速蔓延?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風險事件的自然敏感度,另一方面也突顯出網路傳播的便捷性,讓人們在短短幾秒內即可將訊息傳遍世界。然而,不加思考的「轉發」行為卻也助長了假訊息的傳播速度,導致更廣泛的社會影響,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例如,不少網路謠言涉及到日常用品的安全問題,從「廉價打火機危險」到「某某食品含毒」,這類報導經常引起極大的迴響,進一步推動了謠言的傳播。

謠言的背後動機:操控與商業利益

這些故事與謠言是否只是偶然出現?其實不是。大部分謠言並非純粹出於無心之舉,背後可能隱藏著某些利益動機。舉例來說,打火機安全的議題若成為焦點,某些品牌可能藉機炒作自身產品的安全性,以增加銷售額。同理,在食品安全謠言中,某些競爭對手可能試圖抹黑對方,以達到削弱對方品牌形象的目的。因此,謠言背後的動機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也更加難以識破。

不僅僅是商業利益,有些謠言甚至可能與政治操控相關。透過散布一些聳動的消息,有心人士可能企圖影響公眾情緒、操控輿論走向。網路的匿名性加深了這種操控的難度,使得讀者難以分辨真偽。假新聞的發佈者有時更會設計一連串看似有「根據」的細節,讓讀者更容易深信不疑,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樣。因此,辨別這些真假難辨的訊息成為現代人必備的能力之一。

保持理性:面對網路訊息的判斷之道

在接受訊息時,我們應該養成批判性思維,特別是在面對那些聳動、充滿情緒的訊息時。當我們看到一篇令人不安的新聞時,應該先停下來思考其來源和可信度。檢查消息的出處、來源是否可靠、是否附有其他證據、並尋求多方的訊息佐證,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許多事實查核平台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實查核網路(IFCN)等,都是可靠的查證來源,讓我們在接收到一個消息後,有能力進行更深入的判斷。

此外,我們也應該建立「不輕易轉發」的習慣。當我們決定將一則消息分享給他人時,等於承擔了一定程度的責任。我們所轉發的訊息若為假,便可能誤導他人,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保持理性、謹慎行動,才能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中避免成為謠言傳播的工具。

守護資訊的真實性:每個人都是守門人

資訊的真實性是現代社會穩定的基礎之一,而面對網路訊息的挑戰,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守門人角色。我們有責任將真實的訊息傳遞出去,同時也有義務阻止謠言的擴散。每個人在網路上點擊「轉發」之前,多停留幾秒鐘的時間,或許就能減少一條假消息的傳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