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在即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別怕,沒有哪份合法工作會毀了你

畢業在即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別怕,沒有哪份合法工作會毀了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懶得看文字可以用聽的: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2c4985ca-2510-485d-978e-9426cb721232/audio

還記得幾年前招募時,曾經遇到一位年輕同事,面試當時表現不錯,也順利到了公司,但開始工作後,卻發現怎麼樣都無法激起他對工作的熱情(延伸閱讀:職涯熱情迷失?透過人資技巧與員工管理,重新啟動職場動力)。而最近這幾個月接觸了更多的年輕工作者,才發現,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大家一定會發現有些人很早就確定志向,努力準備、一步步朝著目標往前推進。這群人的聲音很常被聽見,因為志向既然早已確定,他們的話語、行為,甚至眉宇間,都很容易透露出這些訊息。但同時也有一群人,直到大學、研究所畢業,甚至進入職場後,還是對未來感到茫然。這群人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既然尚未釐清志向,行為不外顯,自然不若另一群人容易被識別、察覺。

兩種人同時存在,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現象。只是後者志向未明、行為不夠明顯,往往容易被朋友、師長、父母忽略,甚至遭到責備。這些人其實更需要有人加以適時引導,幫助探索內在意識,也需要透過外部的刺激,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我們都是一般人

我們都是一般人

理所當然的發展不一定是唯一的一條路

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面對一切的「理所當然」。在哪個學區就唸哪個學校,分數考到哪間高中就唸哪間高中,大學雖然多了科系可以選擇,除非對某間學校有特別的偏愛,分數到哪,就讀哪個科系。但對成績不夠頂尖的年輕學子與工作者來說,手上的牌本來就不多,能選的也有限,理所當然的選擇有可能讓心中所描繪的未來更加模糊而難以想像。

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及早釐清一個重要的關鍵:受教育是一個手段,進入職場後的發展才是目標。關於這一點,有一個頗具代表的機制,就是「公費生」的存在。在很久以前,公費生的存在或許就是一個目的,因為書讀不起。但在近年,這種機制更像是一個手段,用來確保日後職涯的順利發展。

外部探索

受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培養進入職場後的每一項技能,除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之外,也包含了各種專業技能。因此除了少數很早就立定志向的年輕學子外,建議在任何的學習階段,都盡可能不要維持太過單一方向進行探索。底下是蠻適合大學生的一些探索行為。

打工是門檻最低的探索行為,轉換成本也最低,因此可以嘗試各種不同性質的打工行為,舉凡飲料店、美髮店、行政庶務、送貨司機、超商店員、傳單發送員,雖然有些工作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工作內容可以幫助自己鍛鍊溝通技巧、測試自己對高重複性工作的耐受能力,這也是在什麼想法都還沒有之前,最佳的探索方式。

長、短期實習工作,這是一種最接近職場實際工作狀況的探索機會,也是稍微有一點方向後,進一步瞭解一家公司、一份工作的最佳方式。藉由實習,通常可以快速感受到公司文化、產業和職務的運作方式,近一步判斷自己是否合適將其納入未來的選擇。

此外,積極參與社團競技、公益活動、各種就業博覽會、很多學校會舉辦的職業分享活動(這類活動甚至已經推廣到小學階段了),通常能大幅擴展自己的探索範圍,並藉由持續且多樣的探索,將與下一個步驟產生連結。

內在意識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除了喜好不同之外,擅長的技能也不同。所以在動漫裡我們會看到法師搭配刺客加上戰士的組合,「我獨自升級」裡的全能角色在現實世界裡並不存在。

因此藉由外在的探索,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在做哪一段工讀、實習經驗時最快樂,分析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與人互動的樂趣、喜歡的公司文化,或是工作內容本身帶來的成就感。藉以定位出踏出社會的第一步,進入第一家公司,並開始進行對自己的社會實驗。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第一步,隨著時間過去,對不同的工作內容需要持續探索、並保持敏銳度,以便感知自己的心態變化,並成為日後其他工作機會出現時的參考依據。

除了很少數的個案外,大多數人畢業後的第一家公司、第一份工作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考量的重點是可以讓我們培養出什麼樣的能力或超能力,只要維持外部探索和內在意識一直存在且不斷更新,未來遇到人生轉折時也會有足夠的底氣來做出相對應的轉變。

沒有一份合法的工作會毀掉你的履歷。

avatar-img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71會員
76內容數
我分享自己在商業、管理等領域的經驗與觀察,並提供一些關於職場發展與轉型的想法。 希望透過這些經歷,幫助讀者釐清職場中的問題,無論是面對職涯選擇的迷茫,還是應對工作中的挑戰。 文章本於實際案例與個人的反芻觀點,期望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找到清晰的方向或對生命的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其他內容
跨國公司財務會議上,因跨國匯款流程問題導致拍桌衝突。臺灣財務人員與新加坡財務長因現金不足、匯款延遲產生爭執。臺灣市場總負責人透過冷靜觀察、情緒管理、重新聚焦問題核心,並提出設定現金警戒水位機制,成功化解衝突,展現有效溝通協商技巧。
一位年輕主管帶領剛轉正職的下屬,因下屬連續犯錯受責備而工作態度產生重大改變。文章分析了實習與正職工作內容的差異,以及新手主管應如何改善與下屬的相處模式,包括延長手把手教學時間、瞭解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建立工作上的信任,並避免微觀管理。
許多人苦惱於工作與興趣是否該結合,本文探討此議題,並提出四大關鍵思考點:是否能養活自己及家人?是否認真研究過工作內容?產業職業跑道是否夠長?是否已探索所有興趣?文章以麵包師傅、直播主、遊戲公司員工、機師等例子說明興趣與職業的落差,並以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例子說明如何在現實考量下平衡興趣與職業。
跨國公司財務會議上,因跨國匯款流程問題導致拍桌衝突。臺灣財務人員與新加坡財務長因現金不足、匯款延遲產生爭執。臺灣市場總負責人透過冷靜觀察、情緒管理、重新聚焦問題核心,並提出設定現金警戒水位機制,成功化解衝突,展現有效溝通協商技巧。
一位年輕主管帶領剛轉正職的下屬,因下屬連續犯錯受責備而工作態度產生重大改變。文章分析了實習與正職工作內容的差異,以及新手主管應如何改善與下屬的相處模式,包括延長手把手教學時間、瞭解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建立工作上的信任,並避免微觀管理。
許多人苦惱於工作與興趣是否該結合,本文探討此議題,並提出四大關鍵思考點:是否能養活自己及家人?是否認真研究過工作內容?產業職業跑道是否夠長?是否已探索所有興趣?文章以麵包師傅、直播主、遊戲公司員工、機師等例子說明興趣與職業的落差,並以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例子說明如何在現實考量下平衡興趣與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