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平凡的覺者,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流淚中突然開悟的。每次遇到會令他流淚的事情,總要大哭三次才停止。不禁讓人懷疑,他的覺悟,到底是悟到了什麼!
覺者居住的地方是一個靠海的小村莊,村民們世世代代均以捕魚為生。風浪無情,除了老天保佑之外,每天一早行船出海捕魚的人,誰也不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絕對可以平安歸來。於是,村裡三天兩頭不是在辦喪事,就是在辦喜事。喪事當然就是有人出海後再也回不來了,喜事就是以為回不來的那人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竟然又回來了。
覺者不是本地人,也無人知曉他是從哪裡來的,但大家都很喜歡他,因為他總會在村民們正在悲傷流淚或喜極而泣的時候出現,然後像是一家人似的幫忙一起哭,而且哭得比家屬還要大聲,彷彿他才是最有情的人。
長期下來,終於有人發現,覺者不管是面對喪事或喜事,都一定要哭三次,然後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居所,重拾平靜的心情,如同一切都不曾發生,繼續過著簡單樸實的日子。
某日,村長忍不住好奇的問他說:「那些人又不是你的家人,也跟你沒有一點關係,為什麼你要陪著一起哭呢?哭就哭,哭三次又是什麼意思?」
他回答說:「人與人之間的緣份越深,受到悲歡聚散影響所造成的情緒波動也越大。今生有幸成為家人,係由宿世因緣而來,緣份難得,面對一會兒生離死別,一會兒失而復得,怎能不好好地痛哭一場!所以,第一次的哭,是出自『覺有情』。」
「無論是人死不能復生,抑或是死裡逃生,就生命的本質來看,終歸還是要歸入塵土。悲傷喚不回遠逝的靈魂,歡欣也抵擋不了死神的鎌刀,但人們始終參不透這層道理,依舊受制於對情愛的執著,反覆在覺受的苦海中沉淪。本來,認真的哭過一次、今生不負此緣就能了結累世的糾葛,奈何又在潛意識裡烙下了還想牽扯不清的執念,這才使得人身的苦難不知要到何時才有機會脫離六道的流轉。所以,第二次的哭,是出於『慈悲心』。」
「一哭是為已逝者,二哭是為在世者,至於第三次,是為我自己而哭。因為我覺察到這個有情世間的假性存在,並經由這個有情世間看清了一切世事的真相,從而洞悉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而,這些蘊含於內心的悟境,我無法透過言語來使你們明白,所以,只好用流淚哭泣來表達了。」
村長聽完之後,當即跪下說:「原來您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大覺者啊!請接受我的請求,為所有的村民們開示這個可以使人得度的哭泣法門吧!」
覺者一邊扶起村長,一邊笑著說:「這世上沒有什麼哭泣法門,能使人得度的,就只是覺知罷了!如果可以做到連流下的每一滴淚水都帶著覺知,開悟就容易了,面對人生的一切苦難,也就沒有什麼是勘不破的了。」
在覺者的內心世界裡,哭泣不但不是脆弱,反倒是一種堅韌的表現。解脫苦難的真正智慧,並不在於逃避人生的悲喜,而是帶著覺知去面對和體驗每一種情感,從而看清生命的實相。
他的第一哭是「覺有情」,為彼此在今生難得的緣份而流淚。這是對人與人間深厚感情的理解和珍惜。這個哭泣意在提醒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不論是何種關係的聚散,皆屬難得的因緣,都該用真心去對待。
他的第二哭是「慈悲心」,為世事本無常,世人卻執迷不悟而哭。這是源自對一般人無法掌控情緒變化,且還越陷越深的深刻洞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乃不變的常態,雖說在發生當下的心境,不過是真實地反映了人類執著於情感的本性,卻也因為過度執著,導致受困於放不下的痛苦而難以解脫。覺者心知眾生要想得到解脫,除非自己覺悟,任何人都無法代為承擔。既然無法代為承擔,再有多少慈悲也改變不了現況,只好流淚以對,透過同情,暗示世人莫再痴愚。
他的第三哭是「見如來」,為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哭。因為看清了人生如幻,才能洞悉一切世事的真相,但又無法用言語將其「悟境」給傳達出來,在未刻意壓抑生理反應的情況下,流淚便成了唯一的表露。
其實,覺知並不是覺悟者才有的超能力,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備自我覺察的本能,但很多人都把這個本能用在逃避現實,以為覺察就是鼓起勇氣去面對,面對不了,只好逃避。其實不是這樣子的,覺察的定義是「覺知」與「察驗」,覺知不是要你憑靠既有的認知去感覺,而是對外在的變化和內心的波動保持警覺,從而發現你原本不知道的問題和不知曉的答案。察驗則是藉由在生活體驗中的各種觀察,找到解鎖人生困境的方法。
不要相信有什麼神奇的法門或技巧能夠一勞永逸地解脫痛苦,真正的智慧是需要透過深刻的外在體驗和內在認識才會被啟發的。即便是一滴眼淚,在那背後皆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若能在每一滴淚水中注入覺知,就會明白世間所有一切的存在與現象都只是暫時,人生如此短促,根本沒有執著的必要。
想哭的時候,何妨大聲的哭、用力的哭、盡情的哭。把來自生命中的每一場因緣聚散,每一次在痛苦中所感受到的撕心裂肺,都當成是一次靈性的試煉與學習,唯有當你再也不被情感的波動所牽制,內心才能保持平靜,達到真正的釋然與解脫。
哭泣可以開悟,這是真的嗎?面對同一件事情,再怎麼難過,最多哭三次。哭完了,緣盡了、把它忘了,就算沒開悟,你也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