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寫一封長長的情書給故鄉

很喜歡玩城市建造遊戲,看著自己蓋的城市慢慢成長,多少彌補了日常現實生活裡貧瘠的成就感。

這種興趣或許在小時候玩樂高時就養成了,在馬路旁蓋起房子,在裡面放上家具,想像住在裡面的人有怎樣的生活,說什麼話,對我來說最有趣。所以後來我在手機裡蓋城市時,常常不自覺地盯著在虛擬空間裡進出大樓的、開車到處晃的、在自家空間放鬆的、在路上停下來跟人講話的虛擬人物,一看就是好久。

讀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就給我這種感覺,差別只在於小說裡的港鎮是作者蓋好的,港鎮裡的住民亦是作者放進去的,而作為讀者,唯一的任務就是觀察眾角色們的酸甜苦辣。也不是說如此一來讀者的想像力就被限制住了,反而,正因小說裡各自飽滿又相互牽引的眾生群像與故事,讓讀者加倍地對這些角色感到親切,他們是返鄉執起教鞭的青年才俊、家庭破碎失意的低階軍官、熱血的籃球少年、願意為青春大膽一次的美麗少女、殷實的老醫生、繼承家業的二代攝影師,當然還有許多面貌。

或許是職業病作祟,但讀《小鎮生活指南》也讓我想到 Jane Austen 的小說和她著名到幾乎陳腔濫調的文學批評。1814年,在給姪女 Anna 的信裡,Austen 寫到好的故事其實不用有多大的格局設定:

一個村莊裡的三或四個家庭就很值得寫了

(“3 or 4 Families in a Country Village is the very thing to work on”)

《小鎮生活指南》那步調緩慢的樸實帶出來的範圍卻其實比僅僅三或四個家庭更大。港鎮一六零年代臺灣的東岸花蓮一畢竟有機場、電影院、鎮公所、好幾間學校、自己的商業與行政中心、診所,是一個機能運作良好的有機體。對於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來說或許有點悶人,但對於幻想早日退休的中年人來說,這不啻是靜修療養的寶地。

另一個讓我將《小鎮生活指南》與 Austen 小說聯想的原因是二者都有細膩的歷史感。其實 Austen 曾遭人批評無視歷史,因為在她生活的時代,明明有美國獨立戰爭與拿破崙戰爭等重大事件,卻不見這位英國作家有什麼直接的提及。然而,歷史小說與有「歷史感」的小說不一樣,前者以真實事件或人物為本,或者卻可能以不著痕跡的技法,讓讀者在享受故事時浸泡在某一段舊時情緒裡。陳雨航筆下的六零年代小鎮就沒有什麼大歷史論述作為背景支撐,讀來卻像看著一部老片,在片裡,美國登月了,對中(臺?)的力挺也仍然直接明顯,電視開始慢慢進入一般臺灣家庭了,聽著日文唱片的人們也還有些省籍情結,女高中生對於自己父親被情治單位帶有仍有陰影,漂洋過海來臺的老兵意識到自己回不去了。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裡,定義臺人複雜的土地國族認同,直到如今。我很喜歡小說裡愛看閒書的高中生發現自己同學的阿公在讀日文版的《西線無戰事》時的那種驚喜:

「這是昭和四年出版的,昭和四年是民國幾年?哦,這裏有寫西元,是一九二九年,那就是民國十八年,哇,已經是四十年的老書了。」

四十年的老書對於青春年華的高中生來說確實老,但在六零年代當高中生的人,對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亦是歷史人物。高中生在發現上個世代痕跡時發出的驚嘆,對應到我們看到老物舊憶時不自覺的驚呼,在這個念古風氣當道的年代,是一道溫和恰當的懷舊暖流。

說《小鎮生活指南》是一部老片並不為過,因為這同時是一本影像感十分濃厚的小說。《小鎮生活指南》的每一段寫景,不論室內或外,都是影視媒介特有的場景,例如視覺衝擊強烈的小說開頭:

單引擎雙翼機沿著海岸線飛行,像一尾大號的蜻蜓,在秋日晴朗的天空下輕盈地追逐海水拍岸的泡沫。飛機在接近港口時稍稍爬升,一面往外海的方向劃了一個半圓弧,然後,正正地面向港口後方的小山丘以及那之後的整個港鎮。

有如電影開頭般,讀者/觀眾的視野隨著廣闊的空間一起打開。小說裡每個人物出場退場間的切換,偶爾穿插的倒敘或角色背景交代,更是流暢的運鏡,讀/看來舒服自然。

如此看似樸實卻其實需要深厚寫作功力的小說講述的,不是現代作品裡那種絢麗奪目卻無法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卻是真正在時光流逝裡需要細品才能察覺其感動的日常故事。《小鎮生活指南》的故事圍繞著一群高三生,他們受升學主義困擾、會偷抽菸也需要躲教官,和各自的家庭也有減不斷理還亂的糾葛,身上有對於性的焦慮。整部小說的故事便以這群高中生為中心向外輻射,小說的真正高潮,在於一個初二學生因為受不了長期的校園霸凌,拿了父親的槍想要嚇走惡霸,卻誤傷他人的事件。在短短的一星期裡,學生躁動、老師忙碌、警察緊張,但似乎也僅只於此,小鎮民眾像是難得有了條刺激的新聞,直到少年被找到。這件事讓校長被免職,導師未獲續聘,犯事少年被送進少年輔育院,但整體來說還算輕輕放下,像一池水裡的漣漪。

讀完了《小鎮生活指南》,再從頭思考小說的書名,有種越嚼越香的滋味。取名為指南,彷彿是要以什麼嚴肅祈使的口吻,教導讀者些什麼。但很明顯地,這小說沒有什麼帶有說教目的的中心倫理,沒有哪一位角色可被稱為道德模範,更沒有哪段事件能夠像古典悲劇那樣淨化人心。港鎮的故事就是那麼鹹淡適中而韻味連綿,作者的筆觸如此溫柔,在故事的結局,高中生們有的聯考落榜,有的一畢業就當小爸爸。人生正飄忽不定,但他們有還是有一片滿綴繁星的夜空:

至少在這個夜晚,至少在我入睡之前,星星要一直亮下去啊。

一如這種尷尬年紀必定要出現的徬徨,小鎮的星夜就是家鄉的座標。這根本是愛鄉愛土的人寫給故鄉的情書,說是指南還真有點謙虛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