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發票中獎,要大吃一頓,年終獎金規劃出國旅遊,但每月薪水要留下來繳房租過日子,同樣是錢,為什麼有差別?心理帳戶的解釋。
如果我們中了獎,大家一定提議大吃一頓,很少人想到要拿來繳房租或繳貸款。年底發年終獎金,大家會想到要規劃出國旅行,或者想要買台新車。每個月的月薪,會被區分為幾份,一份是生活開銷,一份是房租貸款,一份是儲蓄以供不時之需。同樣是錢,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呢?中獎的獎金要大吃一頓,年終獎金要出國旅行,月薪則有各種用途。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 可以提供不錯的解釋。
心理帳戶的核心觀念,是人們會將金錢,劃分到不同類型的帳戶中。並不是指真的有這些帳戶,而是心理上將錢區分為若干個部分,各自視為一個帳戶。
心理帳戶並不真實存在,而是存在於心中的一種預算原則。
人們會為不同的活動,編列不同的預算。也會因為資金的來源,而賦予不同的用途。
當消費者心中將金錢劃分為不同的心理用戶時,不同的心理帳戶,會有不同的指定用途。例如我們的支出開銷,可能會包括房租貸款日常支出、交通與伙食日常支出、社交聚餐支出、出國旅行支出...,這些支出各自擁有配額,消費者會在這些配額內進行各心理帳戶的購買決策。
不同的資金來源,會貢獻到不同的心理帳戶。每月例行的薪水,可能貢獻到例行的生活日常支出。但是中獎的橫財,則會貢獻到娛樂支出。
因此,年底時,行銷人員經常設計不同的促銷方案,說服消費者將年終獎金用於某一用途。
因為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月薪的分配早已被決定,但是年終獎金的分配並未決定。是否要用年終獎金來犒賞自己?或者是否要用年終獎金出國?都是有可能的。
心理帳戶這件事情為什麼特別?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心理帳戶間的資金,通常不太會自由流通。因此,廠商間需要競爭,說服消費者將錢花在特定產品或服務。
也就是說,同類型預算中,單項支出的增加,會排擠其他支出。舉例來說,國內旅遊與國外旅遊,對應到的心理帳戶可能都是旅行支出。因此,國外旅行大熱,大家都出國,就沒有人在國內旅遊了。這就是心理帳戶的應用。
在學術論文中,舉了例子是消費者掉了球賽的門票,此時消費者常常不會再去購買一張門票,理由是消費者已經花費掉看球賽的心理帳戶預算。
心理帳戶的主要用途,是作為自我控制的工具與手段,避免過度消費。將月薪畫分為多個心理帳戶,就是為了避免娛樂活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讓日常生活缺乏基本花費所需的資金。
設置預估的支出,以及儲蓄目標,可以減少過度消費。支出若有超支狀況,則可提醒自己,在下一期要節約開支,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如果消費者沒有心理帳戶的觀念或習慣,消費者會過度花費,影響日常生活基本花費所需的資金。
如果資金來源是中獎收入,因為屬於非例行的收入來源,如何使用這筆預算,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這筆額外收入是可以被用來作為娛樂用途的資金。
原始的心理帳戶觀念用於金錢預算。但其實心理帳戶也可以用於時間分配。消費者會把時間分配到做家務、看電視或影音、外出散心...。學生會把時間分配成讀書、社交、休閒...。
Thaler, R.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4(3), 199-214.
Thaler, R. H. (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3), 183-206.
Prelec, D., & Loewenstein, G. (1998). The red and the black: Mental accounting of savings and debt. Marketing science, 17(1), 4-28.
汪志堅,台北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