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決定理論:人們真的會自動自發做事情,不需要外部誘因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早期的管理理論,關於激勵人們的誘因,講的都是紅蘿蔔與棍子,也就是獎酬與處罰。即使後來增加了榮譽與名望這樣的成就動機,把金錢報酬延伸到非金錢報酬,焦點都還是放在創造正向的外部誘因來驅使人們從事某件事,或者創造負向驅動力來阻止人們從事某事。除了這樣的外部誘因,什麼情況下,人們不需要外部誘因就會自動自發地從事某些事情?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指個人會持續的想要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最早被提出來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三個:

  • 自主需求(Autonomy):對於事物具有自主決定的選擇權。
  • 勝任需求(Competence):希望能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 關係需求(Relatedness):與他人建立相互尊重與社交聯繫。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們會從事活動,以讓這三個基本的心理需求被滿足。因此,這三種需求會是內生動機,驅使人們從事某些行動。

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與生俱來,但各個需求的相對重要性可能隨著人生階段而有不同。

自我決定論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此一理論早期重點在探討內生動機與外生動機的同時存在,目前我們已經確信內生動機確實存在,意指促使一個人行為的理由是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身能為自己帶來滿足,而非導因於外部誘因。當然,外生動機是指外在誘因促使個人做出該行為,

外生誘因與內生動機

為了驅使人們從事特定活動,可以提供外部誘因,來產生外生動機。但如果是個人內心自發產生的動機,則不需要外部誘因,即能驅使人們從事該活動。

自我決定理論討論的是內生動機、內在驅動力。

獎勵與懲罰是最常見的外生誘因

不管是組織領導,還是學習理論,正向增強、負向增強、與懲罰都是最常見、最常被提及的外因誘因,形成人們的外生動機。正面增強是指利用獎勵鼓勵人們從事某一件事,例如提高業務績效。負面增強是指利用獎勵避免人們從事某一件事,例如整個月都準時出勤的話會給予全勤獎金,避免員工未事先請假的情況下無預警缺席或遲到,而懲罰則是達不到業績標準的話就會被減薪降級。這些常見的措施,都立基於外生誘因,以外部誘因來鼓勵員工從事某事。

升遷與名譽鼓勵,也是要誘發外生動機

金錢的鼓勵(業績獎金、全勤獎金、減薪降級),都是金錢報酬導向的外生動機。即使將這種金錢導向的獎勵、懲罰,改成升遷或名譽鼓勵,也都還是外生動機。

所謂的外生動機,是指外部給予的一股力量,來鼓勵個人從事某種行為,這種力量可以是金錢性的,或是非金錢性的。

內生動機是發自內心

內生動機是指個人發自內心,認為能藉由完成這件事,達成滿足。沒有外在的力量,而是個人發自內心的。

外生動機帶來壓力,內生動機增加幸福

外生動機是外部的力量,來驅使人們從事某行動,且若沒達到要求,便無法拿到外生動機所帶來的誘因。因此,外生動機經常伴隨著壓力,會導致於抑鬱或焦慮。

相反的,內生動機是內心的力量,沒有任何外在的壓力。如果達到,也沒有獎賞,唯一的獎賞,是自己感到滿意,增加幸福感。因此,內生動機不會連結到壓力。

外生動機較難持續,內生動機則會持續存在

外生誘因(金錢或非金錢誘因)無法永遠存在,當外生誘因不存在時,人們無法被激勵。但內生動機則是與生俱來的,會讓人們繼續維持該行為。

自我決定理論的應用

人們會從事可以滿足以下需求的活動,來讓自己具有成就感。

舉例來說,

自主需求

讓消費者可以客製化產品,滿足其自主需求。

自助餐、火鍋,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菜色,滿足自主需求。

勝任需求

消費者登玉山或百岳,滿足其勝任需求。

闖關遊戲,滿足消費者勝任需求。

DIY商品,滿足消費者勝任需求。

關係需求

Facebook、Instagram、LINE讓消費者建立社交聯繫,滿足關係需求。

老人大學的長照聯誼活動滿足老人們的關係需求。

個體的需求存有差異

每個個人,在各種需求上,存有差異。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水準的自主需求、勝任需求、關係需求。

商品不一定能滿足所有需求

商品可能可以滿足某一種需求,消費者的特定活動,也可能是基於某一種內生動機。例如在Facebook或Instagram張貼貼文,可能是為了維持關係需求,具有關係需求的內生動機。

但試圖利用一個商品滿足消費者在自主需求、勝任需求、關係需求等各方面的全部需求,是不切實際的。舉例來說,想要用Facebook或Instagram張貼貼文來滿足自主需求,就不容易達到,畢竟在Facebook或Instagram張貼貼文,最多也只能限制閱讀對象,能滿足多少的自主需求,是非常存疑的。

參考文獻

Deci, E. L., & Ryan, R. M. (2012).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1(20), 416-436.

Deci, E. L., & Ryan, R. M. (198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When mind mediates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 33-43.

Gagné, M., & Deci, E. L. (2005).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4), 331-362.

本文作者:

汪志堅,台北大學特聘教授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rof-wan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汪星人講堂
1會員
13內容數
消費者行為是個迷人的領域,教了20幾年的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教科書也更新了七版了,總覺得有永遠教不完的新知識。既然教不完,就放到網路上,讓大家一起來探索這個迷人的消費者行為領域吧!消費者所做的每件事情,看似一點都不理性,但背後都有規律可言,掌握這些規律,就能帶來行銷的大商機。
汪星人講堂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心理特權是一種自我膨脹感(inflated sense),是一種浮誇(exaggerated)的應得感(deservingness)、自我重要感。本文揭示心理特權如何催生特定的消費行為和期望,從而影響消費者體驗及企業市場策略。瞭解心理特權有助於個人的自我反省,對企業設計服務和產品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Thumbnail
2024/11/28
心理特權是一種自我膨脹感(inflated sense),是一種浮誇(exaggerated)的應得感(deservingness)、自我重要感。本文揭示心理特權如何催生特定的消費行為和期望,從而影響消費者體驗及企業市場策略。瞭解心理特權有助於個人的自我反省,對企業設計服務和產品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Thumbnail
2024/11/27
前幾年,論文抄襲困擾著政治人物,很多人中箭落馬!但以後不會有抄襲論文了,取而代之的會不會是AI產生的假論文?AI偽造論文到底有多容易?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學術界要自律,也要找出因應措施。 只要10分鐘,就能用AI偽造一篇論文。AI寫論文,已非天方夜譚。從緒論、文獻探討、研究假說發展...快速搞定。
Thumbnail
2024/11/27
前幾年,論文抄襲困擾著政治人物,很多人中箭落馬!但以後不會有抄襲論文了,取而代之的會不會是AI產生的假論文?AI偽造論文到底有多容易?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學術界要自律,也要找出因應措施。 只要10分鐘,就能用AI偽造一篇論文。AI寫論文,已非天方夜譚。從緒論、文獻探討、研究假說發展...快速搞定。
Thumbnail
2024/11/27
樂透彩獎金累積幾億元後,社會上就會掀起排隊搶購樂透彩的風潮,但其實平均來說,買彩券一定是賠錢的,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為什麼呢?展望理論提供很好解釋。展望理論是指不確定下的決策,會計算相對於參考點來說是報酬或損失,且人們會偏好確定結果,高估損失,低估報酬帶來的價值,並高估微小機率事件的發生率。
Thumbnail
2024/11/27
樂透彩獎金累積幾億元後,社會上就會掀起排隊搶購樂透彩的風潮,但其實平均來說,買彩券一定是賠錢的,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為什麼呢?展望理論提供很好解釋。展望理論是指不確定下的決策,會計算相對於參考點來說是報酬或損失,且人們會偏好確定結果,高估損失,低估報酬帶來的價值,並高估微小機率事件的發生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個人自主、勝任感和生活意義感如何影響幸福感。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在學業、興趣(騎馬、瑜珈)和職涯規劃中做出自主選擇,並反思科技發展(電子書、ChatGPT)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文章結論呼應宮崎駿電影《蒼鷺與少年》,強調個人選擇與其後果的關係,以及生命經驗的獨特性。
Thumbnail
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個人自主、勝任感和生活意義感如何影響幸福感。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在學業、興趣(騎馬、瑜珈)和職涯規劃中做出自主選擇,並反思科技發展(電子書、ChatGPT)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文章結論呼應宮崎駿電影《蒼鷺與少年》,強調個人選擇與其後果的關係,以及生命經驗的獨特性。
Thumbnail
自我決定論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商品可能可以滿足某一種需求,消費者的特定活動,也可能是基於某一種內生動機。例如在Facebook或Instagram張貼貼文,可能是為了維持關係需求,具有關係需求的內生動機。讓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菜色,可以滿足自主需求。
Thumbnail
自我決定論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商品可能可以滿足某一種需求,消費者的特定活動,也可能是基於某一種內生動機。例如在Facebook或Instagram張貼貼文,可能是為了維持關係需求,具有關係需求的內生動機。讓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菜色,可以滿足自主需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吸引力法則的幻象,指出所有選擇最終源於內在需求,而非外部的吸引力。通過對平行宇宙的理解,揭示了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多重可能性中基於自我動機的結果。真正的靈性成長在於瞭解自身的需求,而非簡單地試圖吸引外在的事物。
Thumbnail
本文探討吸引力法則的幻象,指出所有選擇最終源於內在需求,而非外部的吸引力。通過對平行宇宙的理解,揭示了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多重可能性中基於自我動機的結果。真正的靈性成長在於瞭解自身的需求,而非簡單地試圖吸引外在的事物。
Thumbnail
自我探索 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是要了解驅動我們許多行為的潛在動機。 我們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自由,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想要的東西的自由。 您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要以自己的方式想要,感覺,思考和表現自己?通過分析您的潛意識,您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為何成為自己的方式。
Thumbnail
自我探索 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是要了解驅動我們許多行為的潛在動機。 我們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自由,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想要的東西的自由。 您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要以自己的方式想要,感覺,思考和表現自己?通過分析您的潛意識,您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為何成為自己的方式。
Thumbnail
我認為「做自己」的現代用語是在近代時空背景下的產物,當所有事物都變得更加個人主義,如何不為自己多想想?更隨著自由選擇機會增加,我們在思考關於自己的各層面也花費更多時間,以至於要奮力起身「為自己」索回權力。然而,什麼又是你「自己」?
Thumbnail
我認為「做自己」的現代用語是在近代時空背景下的產物,當所有事物都變得更加個人主義,如何不為自己多想想?更隨著自由選擇機會增加,我們在思考關於自己的各層面也花費更多時間,以至於要奮力起身「為自己」索回權力。然而,什麼又是你「自己」?
Thumbnail
沒有覺察意識的自動化思考 (Automatic Thinking), 更容易建立負面思考的認知與行為。 平時所有的個人經歷與事件, 都會形成專屬自我的意識模式。 此模式因為生活情境或對話的觸發, 而你會無意識且快速地做出反應, 反應帶有攻擊與情緒性的語言反擊、 甚至是暴力的行為反
Thumbnail
沒有覺察意識的自動化思考 (Automatic Thinking), 更容易建立負面思考的認知與行為。 平時所有的個人經歷與事件, 都會形成專屬自我的意識模式。 此模式因為生活情境或對話的觸發, 而你會無意識且快速地做出反應, 反應帶有攻擊與情緒性的語言反擊、 甚至是暴力的行為反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時尚穿搭,刺激著消費。時尚可能是一種特定的模仿機制。個體在跟隨時尚的過程中不需要去為自己的品味負責,某種程度上帶來一種滿足和安全感。也許這就是消費社會。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時尚穿搭,刺激著消費。時尚可能是一種特定的模仿機制。個體在跟隨時尚的過程中不需要去為自己的品味負責,某種程度上帶來一種滿足和安全感。也許這就是消費社會。
Thumbnail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Thumbnail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Thumbnail
我們以為的偶然,也都是清楚的建立在某個內在目的。如果無法認清「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之所以發生的原因」也就無法擁有根除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我們以為的偶然,也都是清楚的建立在某個內在目的。如果無法認清「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之所以發生的原因」也就無法擁有根除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
Thumbnail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