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在公開場合表達意見,擔心被批評、被誤解,或者讓場面變得尷尬。尤其在台灣,許多人習慣以「和氣」為重,覺得爭論只會破壞人際關係。於是,許多明明很有價值的想法,就這樣被藏在心裡,沒能被說出來。
但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選擇沈默時,我們不僅損失了表達自己的機會,也可能剝奪了別人思考的契機?我們的意見,哪怕看似微不足道,都可能是啟發別人的一顆種子。
在《異見的力量》(The Power of Dissent)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令人振奮的觀點:即使人們未必立刻接受你的意見,你的表達仍能觸發他們進一步思考。簡單來說,當一個「異見者」勇敢站出來說:「我有不同看法」,這個舉動本身,就像在靜止的水面投入一顆石子,激起思考的漣漪。
當我們聽到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意見時,大腦會啟動「認知沖突」(Cognitive Conflict)的過程,開始評估哪些觀點更符合邏輯或事實。這不一定會馬上改變想法,但能促使人們更認真地思考,而不是盲目追隨主流觀點。這就是為什麼異見者的表達,對一個社會的多元和進步是不可或缺的。
但我們為什麼常常覺得很難說出口?這和現代網路資訊的壓力密切相關。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和同溫層現象(Echo Chamber)讓人更容易只接觸自己認同的觀點,而缺乏對其他聲音的包容。這樣的資訊環境,讓人不知不覺變得固執,甚至喪失了對事物全面理解的能力。
當我們沉浸在這種資訊壓力之下時,會越來越專注於與自己立場一致的內容,而忽略或排斥異質資訊。結果就是,我們的認知範圍逐漸縮小,對真實世界的理解也變得片面。這不僅削弱了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也讓社會整體更容易被誤導和分化。
在這樣的氛圍下,如果我們選擇勇敢表達不同意見,就有機會成為那個「打破隧道的人」。我們的聲音,不僅可以提醒他人注意被忽略的角度,也能讓資訊環境變得更健康。
在台灣這樣一個資訊戰場活躍的地方,勇於表達的異見者,扮演的角色更加關鍵。認知作戰的目標,就是透過大量操控資訊來分化社會,讓我們陷入二分法的對立中。例如,一些統戰內容可能強調統一後的經濟利益,但刻意忽略自由與人權的代價。這些訊息如果缺乏挑戰,就會在同溫層中越傳越深,最終可能影響更多人的判斷。
此時,異見者的價值就在於,能夠提出另一種思考角度,打破片面的資訊壟斷。當我們願意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僅讓事實有更多面向,也能幫助社會避免被單一敘事帶偏。
如果你害怕自己的意見「不夠好」,或者「不會有人聽」,那麼請記住:你的意見,最大的價值並不是讓所有人認同,而是讓人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每一次表達,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提醒,告訴大家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以下是幾個鼓勵自己勇敢開口的方法:
台灣社會需要更多願意發聲的異見者,來為多元和包容注入能量。每一個不同的觀點,都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一把鑰匙。下一次當你猶豫要不要說話時,不妨記住這句話:你的聲音,可能是另一個人思考的開始;而這樣的開始,將改變我們對話的深度,甚至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