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這部想看已久的電影補上了!
隨著萊莉邁入青春期,腦內的情緒變得更加豐富,但也變得更加敏感……?相比前一集,此次的故事線我認為更能引起共鳴。畢竟,誰都曾經歷過迷惘焦慮的青少年時期。
下面會分享我從電影中得到,關於情緒及覺察自己的想法。請繼續看下去吧!
此次的一大亮點是新情緒的出現。其中「焦慮」取代「快樂」,成為控制台的主控者。我認為電影很好的一點在於,他並沒有否定任何一種情緒。反而讓觀眾看到,情緒在光譜兩端所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以焦慮這個情緒來說,因為焦慮,人們會開始預想可能面對的危險或威脅,並事先想好對策。雖然焦慮會帶來壓力,卻可以讓人適時地成長。電影中,萊莉便是因焦慮而決定自主訓練、提升冰球技巧。這也讓薇姊對她留下好印象。
過度的焦慮,則使人過度緊繃。原本能夠做好的事情,開始接二連三失敗。失敗讓焦慮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等意識到想擺脫迴圈時,早已深陷其中、難以脫身。像萊莉在訓練營的最後一場比賽,拚了命想進球,卻忘記顧及團隊合作,甚至意外撞倒朋友。
這讓我想到《情緒想告訴你的事》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他是一種能量。當我們適當地運用這股能量,便能幫助自己持續成長。
「自我意識」也是這次電影的新元素。從小孩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與學習,讓萊莉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誰」,形成自我意識。
妙的是,也許因為仍在探索的青少年階段,萊莉自身便發展出三種自我意識。「我是好人」、「我不夠優秀」,最後的「我是好人但我也很自私」。
要覺察自己擁有多種樣貌,其實還挺困難的。當我們已經被社會框架長久困住,相信「有好的特質就是好人」,會下意識地將自己不好的那一面抹煞掉。電影中是用樂樂將負面記憶拋到腦後的方式呈現,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經常在做的事情呢?
只接受自己的一種面向,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壓抑呢?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將不同面向的自己找回來,不管好壞,那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先是認知到自己的多種樣貌,覺察後再做出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萊莉最後做出的決定是「我是個好人,但也接受自己自私的那一面」。情感上的成長,也讓她能用比以往平穩的心面對下一個人生階段。
最後看到情緒們擁抱新的自我意識時,我的淚腺真的是不受控的落淚呀!彷彿在說著「無論是什麼樣的自我,都可以被接受」。也呼應了片尾名單最後放上的那句:
「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our kids. we lov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這部電影獻給我們的孩子們。我們愛你們,無論你們是什麼樣子。)
皮克斯,你到底想賺我多少淚水!(明明就是自己淚腺發達🤪)
不知道這個系列還會不會有第三集?我倒是很好奇皮克斯會怎麼呈現萊莉進入成人期的故事。畢竟,成為大人之後將要面對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