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癌症登月計劃:標誌物研究與個人化醫療的現況與挑戰

隨著賴清德總統所提出之「健康台灣」政策,台灣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癌症登月計劃」的推廣,終於在2024年10月28日迎來一項重大政策。在立法委員林俊憲的召集下,眾多國內癌症治療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促成立法院厚生會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以補強現有的治療缺口、降低國人的癌症死亡率。


引用自聯合報照片 / (圖) 由林俊憲國會辦公室、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發起的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


我過去曾經在長庚大學當過 快樂的(?) 菸酒生與專任助理,從「癌症生物標識計畫」一路走到「癌症登月計劃」,在整個生醫檢測領域的題材中,對癌症登月無疑有著強烈的歸屬感。

 

所以我想以 #癌症標誌物 (Biomarkers) 的部分發展歷程,作爲開篇的第一篇文章,講述我對癌症標誌物的歷史認知,並談談我對台灣「癌症登月計劃」未來發展的主觀看法。


▌從諾貝爾獎開啟的創新癌症研究

 

2001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發給「細胞週期控制的分子機制研究」,得獎者分別是Leland H. Hartwell、Paul Nurse與Tim Hunt。

 

其中Hartwell教授在細胞週期控制的研究過程中,獲得一個對癌症研究的重要啟發。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癌症,其實就是一群生長失控的細胞。如果能找到方法重新控制這些癌細胞的「生長開關」,那麼,是否有可能實現治癒癌症的終極目標?

 

於是,Hartwell教授決定進一步探究並開始測試各種方法,希望能調控癌細胞的細胞週期,試圖找到讓癌細胞停下來的「煞車」。數年後,實驗以失敗告終。這讓Hartwell教授不得不反思是否在研究設計上忽略了什麼關鍵因素,導致他無法成功掌控癌細胞的生長。

 

回顧那場震撼醫學界的諾貝爾獎研究,三位得主揭示了數十種調控細胞週期的蛋白質,如CDC、CDKs和Cyclins。這些蛋白質就像是細胞分裂的「紅綠燈」,指揮著細胞何時該生長、何時該停止。

 

引用自 Creative Biolebs / (圖) 細胞週期與各週期的調控因子,顯示細胞生長是由一套非常複雜的調控機制所決定,而癌細胞正是一群「生長失控」的細胞


然而,當我們對比人類基因體中約兩萬多個基因、以及超過一萬種可轉譯出的蛋白質時,這數十種已知的調控蛋白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這不禁讓Hartwell教授想像,在細胞機轉的調控機制中,似乎還隱藏著更多關鍵的調控機制。如果能找到更多調控細胞週期的「鑰匙」,最終能否攻克癌症這道難題呢?


▌精準醫學之母:從標誌物到個人化治療

 

人體內的細胞可以轉譯出超過一萬種不同的蛋白質,而在這片浩瀚的「蛋白質海洋」中,鎖定那些與癌症相關的異常蛋白質,無異於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幾顆沙粒般困難。

 

正是這樣的挑戰,成就了現代精準醫學的基礎。這一切的起點,來自於Hartwell教授的突破性觀點:如果我們能辨識出癌細胞中異常表現的關鍵蛋白質,就有可能重新掌控癌症的生長過程。

 

因此,Hartwell教授提出一種新的分析策略 – 體學 (omics)。

 

這是一種從全局視角出發的研究方法。Hartwell教授認為,僅僅針對單一基因或蛋白質進行研究並不足夠,因此他著重於分析大量的患者檢體數據,對比健康人與癌症病人檢體中的蛋白質表達差異,從中尋找潛在的癌症標誌物。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從早期只能透過質譜儀檢測600至800種蛋白質,到如今可以一次性解析超過8000種蛋白質。Hartwell教授強調,應用體學數據來理解疾病的複雜性與發展過程,能幫助我們找出疾病的致病因子,甚至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便能檢測到關鍵的標誌物。

 


這意味著,醫生可以在患者癌症尚未擴散前,通過精確的標誌物檢測,早期發現病變並進行治療,甚至僅需透過簡單的手術切除就能控制病情,減少化療的痛苦和高昂費用。

 

標誌物的發現,也讓我們正式進入了個人化醫療的時代。

 

透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醫生可以針對每位患者的基因和蛋白質數據,量身定制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癌症治療因此不再是「一刀切」的傳統療法,而是依據個體差異進行的精準治療。

 

▌癌症登月計劃的現況與挑戰

 

「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是由美國政府發起的一項重大計劃,旨在加速癌症研究,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引用自白宮公開照片 / (圖)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再次啟動癌症登月計劃


這項計劃涵蓋了多個前沿研究領域,包括基因體學、免疫療法及數據共享,以推動新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核心在於透過整合不同科學領域,提升癌症診斷的精準度,並針對個別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在加速癌症研究的進展方面,「癌症登月計劃」聚焦於預防、診斷與治療技術的創新,尤其強調以數據為基礎的癌症標誌物研究。

 

癌症標誌物的研究價值在於,能協助早期檢測、預測治療效果並監測疾病進展,從而提升診療的準確度。這些標誌物的發現依賴於體學的深入研究,並結合先進的生物技術,為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更精確的診療選擇。

 

然而,推動如此龐大的計劃,無疑需要巨額的科研經費與資源投入。具有市場潛力的研究方向,往往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持,因為技術突破後可迅速商業化,進一步吸引更多投資,形成一個正向的研究與資金循環。

 

但這也意味著,部分基礎研究領域如癌症標誌物,可能因市場潛力不足而資源匱乏,影響整體精準醫療的發展。

 

根據《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中的四大建議,我們可以看出,現有研究重心仍傾向於治療技術的發展,對於標誌物的開發則相對忽視。

 

這種資源分配的失衡,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精確識別最關鍵的癌症標誌物,進而影響精準醫療的準確性。一旦治療策略是基於不正確的標誌物,即便使用了最先進的個人化醫療技術,也可能導致效果不如預期,甚至讓「精準醫療」淪為一種名不符實的口號。

 

▌筆者觀點:強化體學研究以加速登月步伐

 

要真正實現「癌症登月計劃」的目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體學在癌症研究中的角色。

 

體學不僅僅是研究基因、蛋白質和代謝物的表現,更是探索其在疾病進程中的相互作用與變化。藉由加強對體學的投資,累積更多基礎研究成果,我們才能在標誌物的篩選與應用上取得突破。

 

這不僅將改善癌症早期診斷的精確度,還能優化治療方案,真正落實個人化醫療的願景。

 

因此,我認為,若要提升「癌症登月計劃」的成效,我們必須優先加強體學研究在國內的發展,將更多資本投入到癌症標誌物的探索中。

 

這不僅是基礎研究的必要環節,也是未來精準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保癌症治療不再僅僅停留在「治療」層面,而是真正實現「預防、診斷與精準治療」的整體提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