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創造之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Part I: Vision and Mission

以下是《Pillars of Creation》Richard Panek 一書中

Part I: Vision and Mission

第一章: Vision

本章主要探索了天文學和科學發展中「視野(Vision)」的意義,以及從伽利略時代到現代的望遠鏡技術如何逐步拓展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以下是章節的重點:

  1. 天文學的歷史與視野的拓展: 伽利略於1609年首次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開啟了利用儀器延伸人類感官的新時代。 自伽利略以來,每一代天文學家都透過更先進的儀器探索新視野,例如發現行星的衛星、新行星、恆星與星系。
  2. 光學之外的探索: 18世紀末,赫歇爾發現可見光之外的「不可見光」譜段,例如紅外線。 20世紀中期,天文學家發現電磁波譜的其他部分(例如X射線、無線電波)也能揭示宇宙的新資訊。
  3. 新世代望遠鏡的設想: 章節介紹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的誕生願景。 該計劃始於Riccardo Giacconi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在哈勃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開始運行之前,便需構思下一代的望遠鏡技術。
  4. 技術挑戰與非線性進展: 本章也闡述了科學探索的非線性特性,即科技進步和科學假設往往交錯進行。 Giacconi和其他領導者通過願景推動哈勃繼任計劃的啟動,並強調紅外線觀測的重要性,尤其是探索星系形成和早期宇宙的研究。
  5. 對未來的寄望: 天文學家希望下一代望遠鏡能突破哈勃的限制,觀察更早期的星系和恒星誕生的過程,並深入探索宇宙起源。

本章核心在於「視野」如何驅動技術的創新,而技術的突破又反過來助力視野的延伸,展現了科學進步的雙向推動力。


第二章「Mission」

描述了天文學界在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成功運行後,為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即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的構想與實現過程中的關鍵歷程與挑戰。以下是章節的關鍵內容的詳細闡述,:


章節背景

第二章從1996年美國天文學會會議開始,描述了NASA管理層與天文學家之間的對話,探索了哈勃望遠鏡後續的研究目標與技術需求。這章節也展現了下一代望遠鏡設計和實現過程中的技術與預算困難。


核心內容

  1. 概念的初始推進 哈勃深空場(Hubble Deep Field)的影像發布後,激發了天文學家對探索更遙遠宇宙和更早時期的興趣。 天文學家與NASA進行的討論聚焦於設計一個具備更高解析度並能觀測紅外波段的新望遠鏡,這將突破哈勃的極限,觀測宇宙的最初光芒。
  2. 技術挑戰 為了觀測紅外線,望遠鏡必須保持極低的溫度,這需要設計被動冷卻系統並阻擋來自太陽與地球的熱量。 此外,地球上的測試環境無法完全模擬太空中的極端條件,導致技術驗證主要依賴數學分析,而非實地模擬測試。
  3. 財政與管理壓力 當時的NASA主管丹·戈爾丁(Dan Goldin)提出“更快、更好、更便宜”的計劃哲學,試圖壓低下一代望遠鏡的成本。 儘管原本設定的預算僅為5億美元,但實際需求遠超此數額,且隨著時間推進,最終預算大幅增長。
  4. 天文學界的共同願景 天文學家群體逐步形成共識,下一代望遠鏡應聚焦於兩個目標:觀測早期星系(形成於大爆炸後數億年的星系)和檢測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 這些目標促成了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紅外觀測領域的進步。

結論

第二章展現了科學家與工程師在探索宇宙的使命中,如何面對預算與技術挑戰,並表現出堅韌與創造力。這些努力為JWST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也彰顯了科學探索的非線性與持久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