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換上西裝的阿公|臨終日記

12月25日:換上西裝的阿公|臨終日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是平安夜,確實也挺平安的,晚間協助阿公刷牙、擦臉、泡熱水腳,讓阿公可以舒舒服服的睡一覺。然而不到十個小時的時間,阿公的譫妄似乎更加顯著,胡言亂語的程度更上一層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當阿公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的時候,我回了他一句:「是喔(閩南語)」在一般時候,這是多麼普遍與日常的應答,阿公卻瞪大眼睛看著我說:「你是懂是什麼!(閩南語)」嚇得我怔住了三秒之後,便趕緊從房間跑去客廳乖乖吃午餐。


昨天弄到十點半才會家,洗完澡收拾一下將近十二點,睡前滑個手機、寫篇日記,等到要睡時,已經將將近凌晨一點。所以今天才想說要早點下班,因為如果早點下班,早點到阿嬤家,那麼,就可以早點回家休息。

於是乎,我今天17:10就趕緊把辦公桌收一收準備回家了,到阿嬤家後,一進門,我便聽到阿公連續不斷的哀嚎聲,然而在當下我並沒有直接進入房間查看,因為我心想,這或許就和過往一樣,只是他在移動的時候,會渾身不對勁,所以會哀嚎吧。我就把客廳桌上一兩封,屬於鄰居的信(我們這邊比較鄉下些,跟郵差說我們都認識,所以統一收發就好),拿去分送出去了。

從鄰居那走回來時,我看見叔叔在床榻上牽著阿公的手重複詢問著:「你不舒服嗎?哪裡不舒服?」只見阿公兩眼直白的吊著,嘴巴大大的張開,大到喉嚨一覽無遺。阿公就呈現這樣的狀態二十多分鐘,並且過程不斷哀嚎著:「啊、啊、啊、啊、、、」那一刻真的是嚇傻我了。

但是到底是死亡前的警示,還是驚魂記呢?這其中有一個很不確定的因素,那就是,可能和服用「思覺失調」的藥劑有關。藥效的目的是讓阿公鎮定,可是繼上一次阿公服用之後,也是呈現這種詭異的狀態,不得不讓人懷疑,或許這次也只是驚魂記。

或者應該說,我們大家都希望這只是一場驚魂記。因為我們都自私的希望,阿公可以再多陪我們幾個日子。自私的希望,能不能陪伴我們到農曆新年,我們再一起吃團圓飯,一起過除夕,一起圍爐,再一起排隊說吉祥話、領紅包。


時間來到五點半,慢慢的安撫阿公之後,爸爸指示我打電話給媽媽、哥哥、弟弟,讓他們可以的話,馬上回來。

第一次驚魂記的時候,我也打過這種電話,哽咽、不安、急促、慌亂。今天,又重演了一次。我控制著自己的語速不能太快,因為一不小心,眼淚就會和話語一起落地。調整呼吸,命令大腦保持冷靜與理性。

小我五歲的弟弟在這方面確實挺讓人覺得可靠,人在嘉義的他,每次接到我的軍召令,都是二話不說,馬上收拾行李騎摩托車去高鐵站,搭上北上的列車。五點半電話通知他,八點三十六分就抵達桃園高鐵站。

說真的,假若我人還在台中求學,尚未完結課業,我實在沒有太大的把握可以做到像弟弟這樣乾脆。


19:30換上西裝了。農家子弟出生、一生務農的阿公換上西裝的樣子,也是如此漂撇,非常帥。阿公要求襯衣要五層。應該是某種習俗吧。

換上西裝的阿公

換上西裝的阿公

大家陸續回來之後,阿公的精神狀態又趨近緩和平穩了。不過,真的不曉得明天一覺醒來後的世界會變什麼樣子?

一直不斷地向內探問,我準備好了嗎?我準備好迎接生命的無常與變化了嗎?或許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

avatar-img
予晞🌸的沙龍
216會員
226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做生意的趣味性、人際關係與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做生意的心得,並藉由影集《艾蜜莉在巴黎》帶出 work-life balance 的議題,最後表達想逃離臺灣的想法。
突然覺得努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成就自己是有限的,成就他人才有機會創造無限。可是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讓他人信服,也就不存在成就他人,所以在這之前,還是必須先自我成就。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努力?外在壓力的促使是其一,但是長期的驅動力呢?心裡的能量與使命要開啟,要趕快想辦法解套轉動。才不會被
本文探討分享的本質與意義,並藉由觀察社會現象、個人經驗和影集《誰來晚餐》的案例,反思現代人對於物質與生活價值的追求。文章點出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分享行為背後的權力關係和自我塑造,並提出對簡樸生活及放下執唸的省思。
本文探討做生意的趣味性、人際關係與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做生意的心得,並藉由影集《艾蜜莉在巴黎》帶出 work-life balance 的議題,最後表達想逃離臺灣的想法。
突然覺得努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成就自己是有限的,成就他人才有機會創造無限。可是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讓他人信服,也就不存在成就他人,所以在這之前,還是必須先自我成就。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努力?外在壓力的促使是其一,但是長期的驅動力呢?心裡的能量與使命要開啟,要趕快想辦法解套轉動。才不會被
本文探討分享的本質與意義,並藉由觀察社會現象、個人經驗和影集《誰來晚餐》的案例,反思現代人對於物質與生活價值的追求。文章點出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分享行為背後的權力關係和自我塑造,並提出對簡樸生活及放下執唸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