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前看到有人在社交平台提問了一個問題,大意是說「為什麼你們總是相信,指數能均值回歸並成長?」
因為多數人只是單純看了過去的指數報酬後,就覺得未來也是如此,然而這難免有看後照鏡開車的偏誤存在,所以有些人批評那些跟風進行指數化投資的散戶,只是樂觀的大多頭,或是他們只是因為FOMO病(錯失恐懼症)在作祟,所以才會跟風買進指數型ETF,自然有幾分道理。
然而,真正支撐指數能持續成長的力道是出自於何處呢?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加權指數通常能代表的該國的經濟現況,只要經濟能持續呈長,指數自然就能受惠。
如果你想要知道過去200年間,經濟體為什麼能比過去千年以來有更突破性的進展,那你自然要對經濟學有一些了解。
可能跟你想像中的經濟學有所不同,經濟學並非是用來考試或是投資股票用的,經濟學是用來幫助你了解世界運作的基本規則。
你曾經看過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這段話嗎?『我們期待的晚餐,並非出自於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善心,而是出自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交易行為?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兩方,為什麼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要一大早就起床準備今天要賣出的商品?這絕對不是因為他們要行善,而是這些行為跟他們自身的利益有重大關係。
說的粗俗一點,他們跟你我一樣都是為了錢。想要獲得利益像是一種貪婪的欲望,推動著我們去進行某些生產活動,無論你是出自於自願或是不情願。
除了貪婪之外還有什麼在推動理性的經濟交易行為?投資人查理.蒙格有一次提到,讓世界轉動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在兩百多年前的孟德斯鳩曾經說過:「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件事永遠很難達成,因為我們會高估別人的幸福。」
自認更文明進步的現代人一樣都沒有改變過,別人有的,你也想要擁有,別人沒有的,你更想要擁有。就像摩根.豪瑟在〈一如既往〉書中所寫道的,『當今的經濟很擅長創造三種事物:財富、炫富能力,以及對他人財富的強烈嫉妒。』
如今社交平台的盛行,讓你在看過名人或KOL精心舖排過的生活片段後,心中難免會浮現一個念頭,「我好羨慕(嫉妒)他們過生活的方式」,即使你已經比多數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你還是不能滿足自己擁有的這一切。
所以你說堅持不懈的指數化投資人都是樂觀的大多頭嗎?我覺得並不是。
多數人的經濟行為是為了做善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嗎?我覺得也不是。
如果說世界與經濟會變得更美好,是因為人性中的貪婪與嫉妒在背地裡推動著,我覺得差不多就是了。
現在你還覺得讀些真正的經濟學的書會沒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