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元2025年,也是我拿到家庭醫師專科證書第9年。
雖然現在自我介紹是家醫科醫師,大部分人已經不會露出困惑的表情,但還是會被問「家醫科是看什麼(病)的?」「 什麼時候要去找家醫科啊?」
所以來聊聊, 家醫科在學什麼、做什麼。
----------------------------------------------------------------------------------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立近40年,也是目前23個衛福部西醫部定專科裡排第一位的。
台灣的西醫師有完整的專科醫師訓練制度,依照每個科別規定的修業年限和內容,在合格訓練醫院受訓,再經過專科醫師考試,才能取得證照。過後,還要不斷地累積再教育學分,每隔幾年定期更新證照,才能以此專科身份行醫。
在衛生福利部的定義裡,這樣的專科醫師分科有23種。
其實一般人所熟悉的心臟科、腸胃科、腎臟科在衛福部眼裡都歸類於「內科」,這些依照器官系統分類的科別實際上是「次專科」,也就是這些醫生都先取得內科執照,然後再進一步去學習專門的知識技術,取得另一個證照。
-----------------------------------------------------------------------------------
家醫科在做什麼?
把問題丟給AI,我得到了非常詳盡條理分明的答案。
家庭醫學科(簡稱家醫科)是一個全方位的醫療專科,主要負責提供全面性、持續性和整合性的醫療照護。以下是家醫科的主要職責:
總的來說,家醫科醫生扮演著全面性醫療照護的角色,不僅關注患者的身體健康,還考慮到心理、社會和家庭因素,以提供最適合個人需求的醫療服務。
----------------------------------------------------------------------------------
理想上,家醫科醫師做為分級醫療的第一線,能夠廣泛處理大部分民眾的大部分問題,或是進行完初步判斷和處置後給予轉診建議。
不過,台灣的醫療現況,是分科精細就醫方便,因此在不同地點執業的家醫科醫師,最後發展出來的樣態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醫學中心的醫師門診人數不多 (大部分病人都直接掛專科門診),可能會朝向次專科化發展 (安寧、老年、肥胖、職業醫學),或是擔任研究教學的工作,而在小型醫院和基層診所的醫師,比較專注於臨床看診,對於處理從小到老的病人,各類型疾病的處置反而更有經驗。
每年台灣新增100多位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至112年為止,累計取得家專證書已超過7千位醫師。
因此在各個場域幾乎都很容易遇到家醫科醫師: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每個科別的診所、衛生所、長照機構、居家醫療、自費健檢中心、偏鄉醫療、癌症篩檢(抹片、口腔癌等)、看守所及監獄看診、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工作內容非常多元。
家醫科醫師的訓練過程就是到內外婦兒等各科廣泛地學習,雖然也常被戲稱為「樣樣通,樣樣鬆」,但這個科別的特質就是需和不同的人群、單位接觸,擅長合作與溝通,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相對「溫和」型的醫師,所以確實是蠻適合處理各類疑難雜症,傾聽和協助解決問題。
這樣看完,有沒有更了解家醫科醫師的工作呢?